福州市

顺昌创新管护机制,实现新增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产量有提升”

耕地管护 顺昌有招

2025-07-12 08:33
| | | |

  盛夏时节,顺昌县大历镇大历村黄坑垅稻田绿浪翻滚。很难想象,这片生机勃勃的新增耕地,曾是一片荒芜的滩涂。

  新增耕地,指的是通过恢复、复垦、开发等方式,将原本非耕地的土地(如园地、林地、建设用地或未利用地)转变为具备耕作条件的耕地。对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山区地带而言,新增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新增耕地要做好有效管护这篇文章,才能有效释放增产潜力。近年来,顺昌县创新管护机制,实现新增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产量有提升”。截至2024年底,顺昌有效管护新增耕地面积达6815.72亩,年新增粮食产能超240万公斤。

要素向管护项目集中

  有效管护的前提,在于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制定方案。

  在洋口镇田坪村,有一块200亩左右的新增耕地。据了解,该地块地形狭长但平整,原用于种植果树。为科学管护这块新增耕地,顺昌在明确其所处地形地貌、恢复位置范围等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同时,引入专业的测绘、设计单位,统一设计理念和标准。目前,该地块已完成青苗补偿、土地流转和土地平整等工作,下一步将用于种植水稻等水生农作物。

  近年来,顺昌县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辖区内的新增耕地实地调研,充分考虑土壤质地、水源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在结合耕地特点和农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统筹自然资源、林业、水利、农业农村等各方力量,对新增耕地进行统一规划。

  摸清家底后,顺昌县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新增耕地管护项目集中,进一步提升整体管护水平,让新增耕地从农田升级为良田。

  据悉,顺昌县财政按年度拨付1200万元,为新增耕地管护提供设备购置、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为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顺昌设立2000万元耕地综合基金,通过银行专户进行管理,将每年取得的60余万元收益作为新增耕地的管护、修复及耕作的补贴。

  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新增耕地管护插上了“科技翅膀”——顺昌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梳理整合全县204个新增耕地项目地块的影像地图、空间框架、行政区划等相关信息,按照“一地一档”建立管护及巡查台账,对种植全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已开发地块进行影像监督和不定期现场巡查,并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已验收入库新增耕地的种植情况再逐块航拍核查……

  “我们还精准对接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提供农业种植、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导和个性化技术支持。”顺昌县自然资源局局长谢兴源说,去年,顺昌邀请了福建农林大学多位专家到顺昌开展现场培训,为当地农技人员提供指导,覆盖300余人次。

  眼下,顺昌还在尝试为新增耕地投保野生动物致害险,进一步保障农户的收益。“闽北山区自然灾害频繁,为了抵御风险,顺昌在全省率先与保险机构合作,引入自然灾害损毁风险补偿保险机制,为辖区内新增耕地投保151万元,期限10年,单亩耕地最高可赔付5000元。”人保财险顺昌支公司经理陈炜说。

众人拾柴 三方共赢

  顺昌是典型的山区县,这里的田块大多细碎、分散,管护新增耕地需要投入大量人手。

  人从何处来?近年来,顺昌县着力构建“政府、国有林场、村民”多方参与的管护模式,实现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达成、国有林场经营增效、村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三方共赢”。

  去年开始,顺昌县依托顺昌县国有林场(以下简称“国有林场”)在经营管理、人员资源调配和组织种植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将新增耕地的人工巡护监管工作委托给国有林场。

  “眼下,正是夏种夏管时节,除了日常巡山,我还要查看辖区内新增耕地是否按照规范进行相应农作物的耕种。”在埔上镇口前村,国有林场巡林员肖淞正在开展无人机巡护工作。肖淞说,他的同事也同样奔忙在顺昌的各乡镇,认真查看新增耕地的种植情况。

  “我们将新增耕地逐地块分解,引入国有林场的800余名工作人员对新增耕地进行网格化管理。”国有林场场长詹旋常说,新增耕地中,由“三调”林地转变的有3831.40亩,大部分都在基层林场所在乡镇范围,也方便林场工作人员进行管护。

  国有林场工作人员参与新增耕地一线巡护工作,有效解决了新增耕地种植用途管控难度大、巡护人员不足的问题,避免新增耕地出现“非农化”“非粮化”风险。此外,这对国有林场本身也是拓展经营业务范围的一次有益尝试——

  “我们国有林场承接管护工作,由单一的林业管理转向提供多元化生态服务,有效提高了经营收入。经测算,国有林场3年内预计可增加经营收入3600余万元,年利润可达102万元。”詹旋常说。

  “顺昌这一模式,既是对新增耕地后期管护的有效探索,也是在山区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扛起社会责任,整合劳动力资源,组织开展企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上积极作为的一次示范。”顺昌县委副书记、县长谷国海说。

  在管护新增耕地的一线,村民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

  经过半个多月的劳作,近日,顺昌县大历镇立墩村村民林美钦完成了自家200余亩新增耕地的插秧工作。除了农民,林美钦还有另一重身份。据了解,除了国有林场工作人员,顺昌还吸纳了各乡镇村民组成了一支超1200人的联合团队,不断扩大新增耕地管护“朋友圈”。在顺昌县,有许多村民和林美钦一样,通过加入联合团队,参与新增耕地的管护工作。

  “现在,我的200多亩耕地都依托家庭农场进行耕作,这样耕种农田和联合团队管护工作时间就不冲突,能做到两头兼顾,收入也增加了!”林美钦说。

  “顺昌还会向参与管护的村民优先倾斜粮食生产资金补助等支持政策,促进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詹旋常告诉记者,管护项目实施以来,已带动辖区内当地村民就业45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记者 许可欣 通讯员 卢国华 池亮亮 朱城铖)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