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邱海锋 邹晨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其中,思政引领力居于首要位置。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必须旗帜鲜明地把牢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拓展高校思政引领力内容载体与实践场域,不断提升其时代性、精准性与长效性。提升思政引领力是高校落实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石和保障,是高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更是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抓手。
◆建构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高校思政引领力体系
高校思政引领力是一个多维复合体系,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构成:一是理论阐释力,即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讲深讲透;二是价值塑造力,即有效引领青年意识、塑造正确价值观;三是思想凝聚力,即能够将广大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大局之上;四是实践转化力,即将思想引领的成果转化为师生投身强国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为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协同推进,从课堂主渠道、科研主战场、校园主阵地、实践主引擎等多个维度统筹发力,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高校思政引领力体系。
高校思政引领力的体系建构必须用好课堂主渠道。课堂教学是高校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主渠道。系统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科学体系,切实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思政课程应立足时代发展与社会实际增强理论阐释的说服力,主动回应青年学生对多元价值观念、复杂社会现象的困惑。课程思政要合理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注重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和实际教学效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坚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高校思政引领力的体系建构必须瞄准科研主战场。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重要支撑,更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强化思想凝聚力、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路径。高校在思政引领力体系建构中必须主动将科研纳入“大思政”格局之中,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发挥基础研究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注重科研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引领,持续引导青年人才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
高校思政引领力的体系建构必须聚焦校园主阵地。高校校园是价值观塑造、思想意识形成的主要阵地,其浸润深度与广度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固化。为此,应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学生社区建设、校园社团活动等教育形式,形成动态与静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校园思政教育体系,营造浓厚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高校思政引领力的体系建构必须锻造实践主引擎。青年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高校应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相互支撑的立体化育人格局,为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撑。推动校内外资源整合,不断扩展思政引领的社会场域,持续深化“校内+校外”联动育人体系,共建共享“实践育人共同体”,真正实现从知到信、从信到行、从行到成的价值转化链条。
◆多管齐下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实际效能
深化高校思政引领力改革,要求我们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基本遵循,系统谋划思政工作与学校治理体系的深度耦合,紧紧围绕育人模式、办学机制、管理体系等关键环节,全面优化资源配置、路径设计与制度保障,持续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理论阐释力、价值塑造力、思想凝聚力和实践转化力。
创新浸润式与精准化育人模式。系统构建“大思政课”课程育人体系,不断提高思政教师选聘标准和育人能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注重拓展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的育人空间,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教育活动,将价值引导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交全链条。主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视化分析等数字技术,建立动态完善的学生思想政治状态精准“画像”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干预路径。
构建多元协同开放型办学机制。《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多元主体协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这要求高校办学机制要从封闭向开放转变,探索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动态性+全覆盖”的资源整合模式。为此,高校应整合校内外多元资源,主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协同育人,丰富师资结构,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强化统筹高效型管理追责体系。意识形态建设不是一时之功,必须通过构建条块结合、纵横贯通、层层落实的管理体系,确保思政责任层层压实、育人任务精准分解、协同路径高效畅通。为此,应强化高校党委的政治领导责任,切实将思政引领力核心指标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考核体系,科学制定校院两级思政工作责任清单,推动形成党委统筹、院系支撑、基层执行的纵向联动管理格局,切实打通思政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健全与“大思政”格局相适配的全过程考评与激励体系,注重动态的过程性管理,完善各岗位思政责任考核,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参与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本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高校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研究”(FJ2024XZB008)阶段性成果]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