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乡村体检”:创新乡村治理工具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2025-07-12 08:33
| | | |

□曾献君 万千红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今年中共福建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和美乡村。和美乡村建设涵盖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划管理和数字治理等方面,是一项涉及各级政府及其所属职能部门、社会群体、村集体和村民等多主体协同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与农村人居环境已得到显著改善,然而,工作机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有待加强、考评机制的科学性与精准性有待提升、乡村治理方式亟待创新等问题仍然存在,乡村建设水平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代化目标相比尚有差距。

  在此背景下,如何精准查找并根治“乡村病”,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抓落实,既是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建设高质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乡村建设“为谁建、建什么、建哪里、怎么建”核心命题的关键所在。

  ◆理论搭建:“乡村体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工具的理念与方法

  定期健康检查是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城乡空间的健康运行同样需要科学诊断评估。我国城市体检工作自去年全面实施并持续深化,而“乡村体检”则仍处于探索阶段。作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重要的工作机制,“乡村体检”需立足现有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基础,加快完善其理论体系。

  “乡村体检”是以系统治理思维为引领,融合城市体检方法论与乡村建设评价实践经验,通过多维度监测、数据分析与问题定位整改,对乡村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活力、生态韧性、文化传承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周期性系统评估的综合治理工具。其核心在于精准梳理发展成效、诊断短板弱项,提炼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为基层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施策着力点。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其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事务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第一,借助乡村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村民满意度调查三种工作方式,构建“开展评估—查找问题—推动解决—强化应用”的闭环“乡村体检”模式。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导向,兼顾物质、经济空间的硬指标与文化、社会空间的软实力,形成“以检补短”的“乡村体检”路径。第二,建立“五级六维”的“乡村体检”指标体系。综合乡村规划建设领域近年来的重点关注议题,针对县域、集镇、村庄、农房、村民五个层级,系统构建涵盖“生态与低碳、活力与创新、健康与宜居、人文与包容、安全与韧性、治理与公平”六大维度的指标体系。重点评估村庄人口活力、农房质量安全与功能品质、土地利用效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传统村落活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乡村韧性提升与生态修复、特色产业振兴与新型集体经济、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治理等关键领域。按照“基础必选+地域特色”原则细化三级可量化指标,以直观、全面地反映乡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初步实践:全国乡村建设评价中的福建“乡村体检”工作探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1年正式启动乡村建设评价工作,旨在扎实解决乡村建设的短板弱项和农民群众关切的问题,确立了“先评价,后建设”的乡村建设路径。以县域、乡镇和村庄为单元,围绕农房建设、村庄建设、县镇建设、发展水平4个方面开展综合评价与细化评价,逐步成为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抓手。2025年,《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将“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列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战略举措,这标志着乡村振兴工作迈向更加精细化和数智化治理的新阶段。

  我省积极响应乡村建设行动的部署要求,连续4年参与全国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建立“先评价,再建设,后推广”的闭环式乡村体检机制。应用评价成果推进县、镇、村、农房四级乡村建设体系样板创建,探索闽台乡建乡创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示范。

  例如,去年我省完成4个样本县(含12个乡镇40个村庄)的实地调研、问卷访谈、村景采集、无人机拍摄、问题查找、报告撰写等工作。一是针对2023年评价发现的222个镇村建设问题,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编印《福建省上一年度镇村问题整改指南》,有序推进209个具体问题完成整改,整改率达94.1%(截至2024年底),居全国前列;二是借助大数据分析总结农村公交、客货邮融合、农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8大领域成效;三是聚焦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标政策规范要求和各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发现村庄道路质量、乡村教育服务、养老设施等135项具体问题,并梳理出农村供水保障、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乡镇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等3方面短板弱项。

  ◆长效推广:打造全要素、多层次、定制化的“乡村体检”工具

  目前,“乡村体检”工作已在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基础上完成了初步探索,然而,其在推进机制、试点覆盖面、体检模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第一,构建“乡村体检”全要素标准化集成。一是编制“乡村体检”技术导则和规范体系。制定包含标准化数据采集方法、科学分析模型、动态监测流程等全周期体检技术规程,配套统计的数据编码与操作指南。二是规范实施主体资质,推进“乡村体检”技术服务机构准入与资质认定,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乡村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第二,建立多层次、定制化的“乡村体检”机制。一是建立“把脉会诊(综合体检)-病理分析(专项体检)”的“乡村体检”模式。通过综合体检,系统评估经济、社会、生态、治理等领域发展状况,形成乡村诊断报告,夯实乡村振兴决策基础。同时,深度对接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一村一品”建设等创建工作,分类开展一般专项体检和特色专项体检,精准剖析“乡村病”的病理机制,建立共性、个性问题台账、项目清单和动态病理数据库。二是建立分级自主体检申报机制。面向区域、连片与独立村镇、建筑组团等不同层级的乡村空间单元开放申报通道。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弹性选择评估周期,并为多元主体定制指标内容和数据采集方式。

  第三,强化“乡村体检”实施要素保障。一是健全体检机制,实施一年一次综合体检、常态化专项体检,涵盖县域全域、集镇建成区、建制村和自然村、单栋农房及附属院落、村民生产生活圈等五个层级空间;二是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构建“省级统筹定标、市县专班组织攻坚、镇村专员抓落实”长效机制,由县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领衔、住建部门主抓、多部门协同联动;三是扩面提质试点范围,优先覆盖乡村振兴重点村及短板突出的区域,推动体检结果精准对接建设项目库,强化政策资金配套;四是深化成果转化应用,着力培育一批群众满意、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示范农房、村庄、集镇、县城样板项目,持续探索“乡村体检”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福建新路径。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本文系国家科技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体检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应用”(2023L3032)阶段性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