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2025-08-10 07:33
| | | |

  莘莘学子,琅琅书声。对知识的渴望,写满每一双眼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充满期盼,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

  近年来,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的教育差距,在政策引领、数字赋能、资源优化下不断缩小。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跨越千里山海的“双向奔赴”

  “太好了!恭喜你!”与孩子们共度216节化学课、刚刚结束援青工作的上海教师周全,最近陆续接到来自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喜讯,“有很多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升学去向更广了。”

  “能帮果洛孩子增长自信、开拓眼界、学有所成,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欣慰的事,也是最宝贵的经历。”周全回忆,刚来青海时,发现有学生不敢交作业。当得知孩子是因担心作业质量达不到上海老师的标准后,他立刻调整教学方案和授课节奏,鼓励孩子们互动提问,增强自信心。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相互帮助,特别是沿海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都要找准角色。”总书记强调:“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教育对口帮扶,要把孩子们培养好,这有深远的意义。”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超4200米,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曾几何时,得到优秀师资和教育资源、照亮学生成才梦想,是这里最深切的期盼。

  2019年,由上海市援助、专为解决果洛农牧区孩子“上好学”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建成开学。

  从高海拔牧区到省会西宁读书,可爱的老师、亲密的伙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2023年入学的果洛初中生闹拉很快适应。一入学,她就加入上海援青教师阚延俊组建的口琴社团,最爱的曲子是《友谊地久天长》。

  “老师教这首歌时说:‘教育援青跨越上千公里,两地师生手拉手、心连心,我们的友谊长长久久’。”闹拉说,“我也想告诉习爷爷,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建设家乡。”

数字赋能架起城乡教育“高速公路”

  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线资源,今年暑假,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学生王恩如,在家通过视频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此前,他在学校已通过智能编程、语音交互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我希望未来上大学能选择相关专业,系统学习信息科学知识。”他说。

  “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表明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决心。

  多年过去,教育信息化成果在云端涌现,惠及全国各区域、不同阶段的城乡学生。截至目前,接入32个省级平台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共汇集基础教育资源超11万条,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学习在线优质课程4.85万门,超1.69亿注册用户浏览超657亿次。

  “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对通过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用好人工智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

  “因为欠缺背景知识,学生理解部分古诗文确实费劲。但有了人工智能帮忙,课堂上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踊跃表达。”正在利用暑期备课的广西容县容州镇都峤中学语文教师陈春仲说,上学期尝试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辅助教学,效果超出预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科技给课堂带来的活力。

  为讲授《木兰诗》,陈春仲用“巾帼英雄”“飒爽骑马”等多组主题海报和视频,让学生分组评选最贴合课文的作品并阐述理由,以此引导孩子们自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

  “数学解题助手能分步解题,还能举出几种解题思路、作出解释,呈现得很清楚。”有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的“AI试验场”,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马路镇中心小学学生李福慧,仿佛多了一位“家教”;此外,她还能在平台上观看其他科目优质课程。

  学生用人工智能工具模拟物理、化学实验,追问知识点盲区;老师用人工智能打造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方式……在数字化浪潮推动教育变革、教学转型的背景下,广西多地县域乡镇学校已打造出互动新颖的智慧课堂。

特殊教育让残疾学生拥抱精彩人生

  高中的立体几何题,盲人学生怎么做?

  “看不见图形,就靠想象理解。”今年5月,全国自强模范、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黄莺,在事迹报告会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有时大家想象不出,老师就用粉笔、三角板搭出来,让我们伸手去摸、去想象,再用盲文作答。”

  这样的特殊教学场景,正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发生。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诗,强调教育的目光不能总是盯着花园里耀眼的牡丹花,而要更多投向墙角处不起眼的苔花。

  近年来,每年有3万多名残疾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提供盲文试卷,适当延长作答时间,允许使用轮椅、助听器、特殊桌椅……2025年普通高考,全国1.4万余名残障考生获批得到合理便利支持。

  普通高考不是唯一的“大学路”。即将到来的新学期,156名身有听障、心智障碍、多重障碍的学生,在北京市健翔学校高中部就读。

  针对听障学生单考单招测试科目,学校设置信息技术、工艺美术、舞蹈等培养方向;心智障碍学生经过入学评估,因材接受课程方案培养,轻度障碍学生可通过单考单招读大学。

  “老师的悉心培养,让我们和健全孩子一样有了深造的机会。”健翔学校听障毕业生刘博,后来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24年大学毕业后,已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一年。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是我国第一所残健融合、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院。老师在课上的讲授内容,可借助人工智能实时逐句转成文字显示在教室大屏上。通过“演示+手语+字幕”三重信息接收环境,听障学生不仅能高效吸收课堂知识,还能和老师密切互动。

  “残障学生经过专业系统培养,沟通、工作能力都会提升。”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信息技术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孙岩说,“‘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励我们鼓励更多残障学生勇敢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追求人生梦想。”

  (据新华社电)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