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星火燎原 红旗不倒

——龙岩擦亮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红色品牌

2023-04-14 11:30
| | | |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主题公园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陈列展览

岩连宁特区政府旧址

赤寨会议纪念碑和军政亭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了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赓续红色基因,书写新的时代荣光,3月30日,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龙岩市委共同主办的“星火燎原的典范 红旗不倒的支点——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理论研讨会”在龙岩举行,聚焦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这一红色资源的深化利用。

  研讨会上,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领导者之一张鼎丞的后代的讲述、专家学者的发言、对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旧址的参观,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80多年前那段峥嵘岁月……

追忆:三年苦斗功绩大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撤离赣南、闽西开始长征,闽西苏区全境沦陷。国民党军队占领闽西苏区以后,进行了疯狂报复,闽西有4000余户群众被杀绝、500多个村庄被毁掉。在敌人“清剿”区内,“闾阁不见炊烟,四野但闻鬼哭”。昔日繁荣的苏区,顿时成为瓦砾狼藉、人烟稀少的白色恐怖世界。

  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从赣南中央苏区突围回闽西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组成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坚决摒弃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南方游击区最早完成战略方针的转变。他们在原闽西苏区的基本区域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漳平、宁洋(今分属永安、漳平、龙岩)、平和、南靖、长汀、清流、归化(今明溪)及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县的广大地区,先后打破了国民党军10个正规师的反复“清剿”,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保持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取得了与红军长征相辉映的伟大胜利。

  尽管国民党军“清剿”手段极端毒辣,斗争异常残酷,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军事上正确执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在政治上创造性地运用“白皮红心”等策略,全面地投入反“清剿”的斗争。

  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闽西群众为了帮助红军游击队解决粮食和军需品供应问题,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担杆装盐”“双层桶装米”“大蒲包装饭”等办法,把粮食等各种物资运送上山。

  许多群众为了保护红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垅丘坑妇女陈客嫲为支援红军游击队,两次被捕,受尽酷刑,甚至被割去乳房,但她始终坚贞不屈,直到被国民党军残酷杀害。

  还有一次,国民党军突然包围了永定县戴洋祭村,威迫群众交出红军伤病员,当众杀死了两个青年,并威胁要杀光全村人,但群众至死不肯吐露半点实情。

  正是得益于无数革命群众冒死援助和支持,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才得以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直至胜利。

  闽西南游击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游击队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主要区域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毛泽东同志曾赞扬道,“你们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

  经历过三年苦斗的原闽西中央苏区游击健儿共2600余人,背负着民族的大义,于1938年春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开赴苏皖抗日前线作战。

赓续红色品牌放光芒

  硝烟散尽,沧桑历遍。今日,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浴血荣光已然隐入时光深处。如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利用好这一红色品牌,成了龙岩当地经常考虑的问题。

  “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特质,是激励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动力源泉。”龙岩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表示,当地将深入挖掘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擦亮这一独特的红色品牌,更好地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书写闽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的时代荣光。

  龙岩市范围内保存下来的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旧址、遗迹等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新罗、上杭、永定等地。当地在修复、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革命旧址的基础上,通过开发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线路,创作以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为主题和历史背景的文艺作品等形式,一步步用好这笔宝贵的红色历史财富。

  仲春时节,记者走进龙岩市永定区西溪镇四联村赤寨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赤寨会议纪念碑和军政亭在微雨中巍然屹立,古朴庄严。

  1935年4月中旬,在赤寨的一个瓦窑里,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史称“赤寨会议”。会议根据陈潭秋代表中央分局的提议,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选举张鼎丞为主席、邓子恢为财政兼民运部长、谭震林为军事部长。这次会议是在闽西南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闽西南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形成和实现从正规战向全面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起点。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赤寨遭到了敌人严酷的摧残,作出了巨大牺牲,人口从300多人锐减到1949年解放时的50多人。”四联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范春林介绍,革命战争年代,赤寨会议会址被国民党烧毁;2002年4月,村里在上级政府支持下,在原址新建了军政亭和纪念碑来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知名度不断提高,赤寨成了当地红色教育培训、红色研学的现场教学点,每年前来培训、研学的人数近2万人次。目前,总规划用地面积4.3公顷,包含接待服务中心、会议旧址修缮、无名烈士墓修缮、基础设施改造等内容在内的赤寨红色体验区项目也正在加紧推进中。

  “更多与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相关的革命旧址已完成修复或正在修复中。”永定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卢加万介绍,近年来,当地多方争取资金近亿元,对包括闽西军政委员会旧址下洋月流南极楼、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人民政府执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范乐春烈士墓、金砂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在内的38处红色革命旧址进行维修,有效保护、利用了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资源。

  而在上杭,同样的动作也在进行中。上杭县蛟洋镇辖区内的双髻山,是当年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和闽西南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当年红军游击队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现留存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旧址“双髻山寺”、红军游击队接头旧址“妈祖庙”、红军游击队战斗旧址“杀人岽”是龙岩全市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闽西南三年游击战时期的革命遗迹。

  “为填补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展陈空白,带动沿线革命遗迹修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带动革命基点村发展,2020年以来,在市、县两级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启动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遗迹保护和开发项目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上杭县蛟洋镇贵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华丁球介绍,村里实施了蛟洋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陈列展览扩建提升工程、蛟洋革命旧址修缮及旧址保护利用提升工程,现已完成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展陈提升、同心圆文化长廊建设、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旧址主体修缮工程等,完成双髻山道路拓宽、硬化、养护、防护栏建设,保障参观线路畅通和出行安全。

  2021年10月29日,位于贵竹村的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陈列展览正式开展。展陈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内容主要包括“奠基长征的重要堡垒”“星火燎原的实践典范”“国共合作的光辉篇章”“红旗不倒的革命支点”等四个单元,既填补了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展陈空白,还给革命基点村带来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也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随着一系列革命旧址的修复和旅游景区的打造,贵竹村知名度、美誉度一路飙升,成为闻名遐迩的红色小山村。

  而在新罗区,当地除了对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相关旧址维修、保护,还注重以山歌戏、专题片、宣讲等形式,讲述这段历史,以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据了解,新罗境内现存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相关旧址约30处,其中最重要的是白沙镇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旧址群,由东莲山红色主题公园、中共闽粤赣边区临时代表大会旧址(吴氏宗祠)、岩连宁特区政府旧址、岩连宁革命公墓等组成。

  近年来,新罗区投入1200多万元,对旧址群进行了修缮保护,完善了道路、观景平台、景观绿地、亭阁、木栈道等基础设施配套,并完成了《三年的苦斗,伟大的胜利——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陈列展》《永远的丰碑——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展览》《岩连宁游击战陈列展》等展陈,全面展示了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中新罗区的相关史实。

  此外,新罗区还注重发挥“百姓岩讲家”等当地理论宣讲品牌的优势,根据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整理、宣讲陈三姑、陈客嫲、张溪兜等“苏区十姐妹”等英雄事迹,并创作大型山歌戏《红嫲》、拍摄五集纪录片《辉煌红四连:从后田暴动到卫戍首都》等,用文艺的形式再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的历史,让更多干部群众自觉赓续红色基因。(记者 张杰 通讯员 张锋育 林斯乾 温连光 熊川文/图)

新闻故事

五代人的守护

  在龙岩市新罗区白沙镇、万安镇与连城县赖源乡交界处,马家山罗家溪旁,山高林密,秀水泱泱,岩连宁革命公墓依山而建,庄严肃穆。

  作为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一个重要见证,这里镌刻着红军战士英勇奋斗的光辉足迹。而80多年来,周边五代守墓人自发守护公墓的事迹,更书写出老区群众的忠诚和质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九团等红军队伍在此周边建立了岩连宁革命根据地,多次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上千名指战员壮烈牺牲,长眠于此。

  1939年,老游击队员邱观明、马妙仁等人自发组织马池塘、马家山、曾吕坑等村村民参加义务建墓活动。邱观明、罗满秀夫妇从岩连宁边区多地收集烈士遗骸,2年多下来用完40多公斤棕片,将收殓的900余具红军指战员、游击队员及革命群众的遗骸小心包裹,按顺序集中安葬入墓。1941年冬,在当地仁人义士的共同努力下,“岩连宁义坛”修成,俗称“万仙墓”。

  80多年来,春梅、廖文贵、温世凤、江锦河、廖龙辉等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姓、不同家庭的守墓人坚守在这里,为“岩连宁义坛”打扫卫生、保障用火安全等,方便群众前来祭祀。每年数以千计的群众从附近村庄赶来,通过扫墓表达哀思,祭奠心中的英雄。

  白沙镇陈地坑村93岁的邱湖海老人,从小接受祖父母邱观明、罗满秀的革命熏陶。他说:“红军保护老百姓,大家想报恩,不让红军烈士做孤魂野鬼。”

  据了解,岩连宁革命根据地许多牺牲的红军战士都是本地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红军,彼此沾亲带故,对红军的感情特别深。白沙镇营斗村80岁村民廖岩松说,革命战争年代,邱观明等人亲身感受到红军爱民如子的政策,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打、杀、抢、奸行为深恶痛绝,才有了后来自发组织建墓守墓的义举。

  第一代、第二代守墓人,不是老接头户就是老红军或红军家属。他们亲手埋葬了这些红军遗骨,在墓前搭起竹寮,一代代守墓于此,从未间断。

  江木藏、廖文贵、江锦河、吴子仪等第三代、第四代守墓人,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始终秉承初心,默默守护公墓,用心用情去崇尚英雄、缅怀先烈。

  营斗村村民廖龙辉,当初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成为紧邻红军墓山脚下的马家溪水电站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第五代守墓人的代表,他心怀感恩,听党话跟党走,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余生。

  由于当时的守墓人年事已高,2003年起,廖龙辉主动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除杂草、擦墓碑、整理祭台,他真切地体会到守墓人的不易。第四代守墓人去世后,廖龙辉接过扫帚、锄头,秉承遗志继续守护。从开始帮忙到现在,一干就是20年。

  “没有红军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无法忘记红军,应该守护着他们,我会一直坚持到走不动为止。”廖龙辉说。

  青山埋忠骨,遗愿化宏图。多年来,五代守墓人和祭扫群众一起用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生动诠释了闽西老区人民对共产党、对红军的爱戴,印证了军民的鱼水深情。(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温连光)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