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各类“中医药+餐饮”产品屡屡推新,颇受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
当“草药香”融入“烟火气”
购买药膳面包的人络绎不绝。
掀起养生新浪潮
近日,记者走进厦门市中医院药膳体验馆,只见货柜上有序摆放着“玉陈八合”系列面包、“四君子椰椰”奶茶、鹿茸固元饮等琳琅满目的产品,前来馆内咨询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
“我看这款药膳面包有助于健脾胃,比较适合小朋友吃,而且还有适合糖尿病人的低糖款,就想买回家试试。”“90后”白领潘佳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药膳面包后很心动,特地趁着工作日的午休时间到馆内选购,“食疗是不错的养生方式,但制作药膳太麻烦,现在有了更多将药膳智慧融入日常食品的新选择,身边不少年轻人和我都很愿意尝试。”
“目前我们一天能生产900多个面包,销量好的时候上午就能卖完。”馆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厦门,“中医药+餐饮”的创新融合吸引着越来越多消费者,药膳火锅也同样“出圈”。
中午12点,位于厦门市思明区的南京同仁堂·本草火锅·茶饮店香味扑鼻,店内已经坐满了食客。时值暑假,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养生餐”。
“我们店是一处融合药膳火锅、中药茶饮和中医理疗的复合空间,今年2月正式开业以来受到很多消费者喜爱。”该店负责人范文杰介绍,以店内的药膳素食小火锅为例,锅底只用茶油、玫瑰盐和六味药材熬制,配菜则是竹笋、羊肚菌等健康食材。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用餐的顾客林筠,她正品尝着店内的四君子汤面。“我今天是特意来打卡的,汤面有淡淡药香,但不会苦涩,吃完胃里暖暖的,很舒服。”林筠说,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吃得健康”很重要。
走俏背后的原因
“受益于当前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中医药+餐饮’吸引了很多消费者。这股潮流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厦门市中医院主任药师、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郑东介绍。
据2022年发布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其中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比高达83.7%。与此同时,以中医院为代表的“吃苦”之地,也逐渐转型成为年轻人调理“脆皮”体质的新去处。
记者走访了解到,“中医药+餐饮”既保留了养生功效,又以创新形态打破了“良药苦口”的刻板印象,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健康饮食需求,这也是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市民李曦就被中药奶茶“圈粉”了。“味道可以接受,有淡淡的草香气。我喜欢尝试新事物,中药与奶茶的新组合很不错,比平日里喝高糖高热量的奶茶要好很多。”她说。
不过,对于“中医药+餐饮”的实际养生功效如何,又是否物有所值,不同消费者也有不同的体会。
“我更看重的是食材的健康属性,对具体效果不是特别在意。”林筠坦言,餐食里有中草药,吃着舒坦,就很安心。
和林筠不同,市民王心则对“中医药+餐饮”的功效抱有期待。“不同配方的中药奶茶有不同的功效,比如养气血、养胃等,现在每次加完班或者聚完餐,我都会喝上一杯,希望能有助于健康。”王心说。
跨界创新需理性
“从孙思邈记载的药膳汤,到如今的奶茶、火锅、面包等新形态,变的是中医药的载体,不变的是‘药食同源’的核心理念。”郑东表示,以厦门市中医院药膳体验馆内的药膳食品为例,其配方均来自临床医生总结的药食同源方案,且经过院内专家组审核,“目前馆内已有针对9种体质、二十四节气的系列产品,通过科学配比后,再交给专业的厂家生产。不是简单在食物里放点枸杞、党参就可以叫作药膳。药膳融会贯通中医、中药、食材、烹饪等多门学问,也是中医药服务的一种手段”。
据介绍,国家卫健委2021年印发《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明确了食药物质应当符合的要求及条件。
“目前来看,新兴的‘中医药+餐饮’更多以宣传养生观念、心理安慰和文化认同为主。”一位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多年的业内人士提醒,“中医药+餐饮”不等同于药品,“药膳所用药材必须是国家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中的物质,需遵循中医药理论配伍”。
“中医药+餐饮”产业正逐步迈入标准化与精细化并重的新阶段,这对构建覆盖产品生产、监管协同、消费引导的全链条管控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产品管理方面,应健全行业标准,对药材来源、加工工艺等方面作出规定,并对原料搭配目录、配比标准等严格把关,明确适宜食用方法、每日建议用量以及特殊人群禁忌事项等,从源头上规避潜在风险。
在具体监管层面,各部门应探索细化监管方式方法,明确原料审批、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责任主体与监管标准,形成监管合力。定期发布消费警示案例,共同营造“科学养生、理性消费”的市场环境。
消费者也需建立理性认知,了解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药+餐饮”只能作为均衡膳食的补充形式,而非治疗疾病的替代方案。(记者 黄星榕 林闻 文/图)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