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党建引领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2025-05-15 07:35
| | | |


东寮社区标准化豆干生产房


黄厝村艺术家开展亲子陶艺体验活动。


俯瞰内厝镇黄厝村。


新圩镇面前埔村“蔬乡果镇”田园综合体


东寮社区举办豆干文化旅游节。

  厦门的4月,阳光热烈,黄厝文化产业园内的18家家庭农场、16家家庭餐饮店,以各具特色的服务迎接八方来客;东寮社区内的豆干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豆香,12道与豆相关的菜肴吸引无数食客;大宅的火龙果、后亭的鹧鸪……一个个特色各异的乡村产业项目,展现了翔安和美乡村新风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翔安区立足全域城市化大背景和紧邻中心城区优势,坚持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提级到区级层面统筹部署推进,按照厦门市“六个好”建设指引,探索“党建+”模式,以“党建+乡村旅游”“党建+乡村治理”“党建+产业发展”,跑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速度”。

古厝蝶变村庄焕新颜

  走入内厝镇黄厝村,紫云大道两侧的商铺陆续拉开门帘,鸿岗窑遗址旁的新窑已升起袅袅青烟。

  2018年,陈青山来到黄厝村,与同伴一起把一座古厝打造成为“山才手造工作室”,从此走上陶艺创作的路子。“刚来的时候,这些古厝很破。”陈青山说,政府部门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帮忙修整古厝,并提供3年免租期,吸引了不少分散在厦门各地的民间艺术家。“如今入驻黄厝村的艺术家工作室有30多个,涵盖了陶瓷、砖雕、漆画、雕塑等不同领域。”

  此前,黄厝村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许多古厝被闲置甚至荒废。村中之所以能刮起“艺术风”,得益于2018年村党委“古厝活化”的倡议,一批艺术家慕名而来并被黄厝村的环境所吸引,村党委趁热打铁,积极发动村民将自家闲置的古厝以租赁形式让艺术家们留下来。

  “我们以村集体名义统一向村民收储古厝,通过村委会盖章、村民代表大会确认的方式保障原权属人权益,村干部示范带头并深入动员,积极腾挪旧厝空间。目前,全村已收储40栋古厝。”黄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火明告诉记者,租赁古厝前3年免租金,3年后的租金直接交给屋主,这样既能吸引鼓励艺术家进驻,同时也能增加村民收入。

  村内的古厝经过精心修缮后,周边辅之以形态各异的绿植、陶罐、花木、石块等,成为户外休憩空间,有效美化黄厝村人居环境。此外,村党委通过实施“和美家园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热情,村内有4处入选“福建省美丽乡村微景观”,30个家庭获评“美丽庭院”,实现“村在景中、景在艺中”。

  在黄厝村的街景中,有一条“六尺巷”颇为引人瞩目。黄火明告诉记者,这里原是一条三尺窄巷,因历史纠纷,巷子两侧有2户村民互不相让,村党委反复调解,收效甚微。后来,“新村民”史文沧发挥设计专长,将其中一户村民家的瓦房免费设计成阳光茶室,阳光茶室效果图成功打动了村民,村党委也顺势促成另一户村民退让。如今这条“六尺巷”成为黄厝村近邻共建共享典范。

  2023年,黄厝村为史文沧等外来艺术家授予“新黄厝人”身份,颁发专属门牌号,共享参事议事权,并成立“第十村民小组”,实现“新老村民共治共建”。

“一颗豆”撬动强村建设

  经过选料、泡豆、磨煮、点卤、翻打等12道工序后,黄豆在手艺人手中便能成为一块口感香韧的豆干。外观细若凝脂,托于手中晃动而不塌,放在汤里久煮而不碎,令人食指大动——这就是“东寮豆干”。

  早在清代道光年间,豆干的名号就在翔安区新圩镇东寮社区出现。100多年来,东寮人依靠做豆干为生,延续着老手艺。近年来,东寮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三产融合、居民共治,探索出一条“豆干名村”向“共富强村”转型的发展路径。

  东寮社区下辖8个自然村,常住人口4860人,曾因矛盾纠纷多、外来人口多而发展缓慢。

  “领头雁”振翅领航,勇挑牵头重担。社区党委书记亲自策划,将传统豆干产业定位为村庄主导产业,并由社区党员担任产业骨干。

  “围绕豆干谋篇布局,一年打基础,两年建工厂,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东寮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和同带头提出东寮豆干“1235振兴计划”,谋划打造东寮豆干全国“一村一品”。

  “党建不强,就没办法用‘一产’带动‘二产’联动‘三产’。”陈和同说。东寮社区一共有130名党员,在制定“1235振兴计划”时,党员全票通过,拧成一股绳,全力支持社区党委的想法。

  东寮社区的“一产”干出“加速度”,仅用3天就流转50亩农田,创新“胡萝卜+大豆”轮作模式,在跨村合作基础上建成厦门首个大规模大豆种植基地,为豆干生产提供绿色原料;“二产”成立厦门东寮数联食品有限公司,整合12家小作坊建设1290平方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入管理体系;“三产”推出“豆”系列特色旅游体验,构建集吃、游、购、学于一体的特色文旅线路,形成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到体验的完整产业闭环,每日可同时接待研学人数800人。

  同舟共济,众擎易举。值得一提的是,东寮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实施“一联”党建工作法,联合共建单位成立“社区大党委”,一起推动东寮豆干获SC认证、打造社区党建品牌,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

  如今,许多商超均可见“东寮豆干”招牌。东寮社区豆干餐厅、瓦窑咖啡、豆干研学基地等,过去一年接待了超15万人次前来参观。“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产业’模式,打造集种植、加工、文旅、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陈和同说。

立足资源打造示范村

  “艺术家进驻”这些年,为黄厝村带来了什么?黄火明感触很深。

  “这些年来,黄厝村党委确立‘农创文旅’融合发展方向,依托千亩良田发展农业产业,收储修缮古厝吸引文创单位入驻创业,传扬千年陶艺文化打造艺匠小镇,结合香山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并制定‘繁星1358’计划,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黄火明告诉记者。

  所谓的“繁星1358”计划,即一年内统一共识、三年内取得进展、五年有新突破、八年内形成典范。“以‘繁星1358’计划为纲领,系统性盘活村庄‘闲宅、闲地、闲人’资源,构建‘一星一水十园’文旅格局,推动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用文化再造乡村、用艺术赋能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黄火明说。

  同样,东寮社区也有豆干“1235振兴计划”,内厝镇琼坑村依托现有荔枝产业基础,规划形成“一廊·两环·三空间·四园区·十片区”的空间结构……各基层党组织立足本村特色,精心谋划发展路径,以党建引领为笔,以乡村振兴为墨,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画卷。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基层治理的质量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

  近年来,翔安区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按照厦门市“六个好”建设指引打造了一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内厝镇黄厝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全国村典型案例,金海街道澳头社区获评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圩镇荣获全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称号,新圩镇面前埔村、古宅村上榜省金牌旅游村。同时,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翔安区入选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抓好党建是关键。”翔安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翔安区将继续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坚持按照“抓基层、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助力翔安高质量发展。(记者 林闻 黄星榕 文/图)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