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感知未来已来
“未来课堂”照进现实
“2Na+Cl2=2NaCl”,黑板上,科大讯飞员工叶惠群用粉笔写下钠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而大屏上,随之出现同样的笔迹。
此时,叶惠群拿起智能语音笔,框起屏幕上的化学方程式,将手写字体变为印刷体,又点击“智能推荐”,大屏上随即跳出新窗口:“氯气与钠的反应”“Cl的元素卡片”“Na的元素卡片”……点击影片,可观看钠与氯气反应的全过程。
接下来的“数学课”,叶惠群随意画了一个长方体,它竟在黑板上“活”了起来,360度旋转、拆解、堆叠、截面提取等操作样样都行,抽象的几何概念瞬时变得生动具体。课上,操作者还能与历史名人爱因斯坦、李白等展开“跨时空对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好评不绝于耳。“自带‘超链接’,能思考、能对话,牛!”“这哪是黑板,这才是‘AI助手’。”……
“科大讯飞以星火大模型赋能交互智慧黑板,让传统板书工具跃迁为教师AI助手。”叶惠群解释说。
体验完智慧黑板,熙攘的人群又把一只白色的AI机械臂团团围住。只见它灵活地抬笔蘸墨,在扇子上画起了兰花,随后写下“自在”二字,下笔遒劲有力。
等了快一天,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夏永云终于等到这只机械臂的“作品”。“很有意义的一个作品,它是这个时代的见证,我必须收藏。”他说。
记者注意到,AI机械臂无论是写字还是画画,都是通过展示它手臂移动轨迹的过程来实现的。“AI机械臂采用全身力感知技术、高动态力技术、高精度动力学建模与参数辨识,实现基于全动力学模型最优规划,发挥硬件的全工作空间高精度。”科大讯飞国画书法演示人员任腾飞解释说。
同样是机械臂,在智能工厂,记者见过它可打螺丝钉、举起千斤重;在“智慧课堂”,它成了孩子最好的玩伴……AI赋能千行百业,此时更加具象化。
依托全国产化算力底座训练的讯飞星火大模型,“未来课堂”照进现实。在这里,还有AI数字社工一体机、一体化智能平台、智医助理、AI速记、讯飞双屏翻译机2.0等各类涉及城市治理、教育、医疗、智能硬件等多领域的AI创新成果。
这是我国推动“AI+”便利千家万户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当下,在一个个细分领域,“AI+”的触角不断延伸,与行业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社会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记者 林霞)(发自数字峰会现场体验区)
地上空中 智能交通
在“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模拟驾驶”展台,置身于1∶1设计的“复兴号”高铁驾驶舱,记者深吸一口气,推动手柄至牵引模式,列车缓缓“启动”。摁住手柄按钮全功率加速,系统显示车速迅速达到350公里/小时,大屏上,前风挡窗外的隧道、桥梁、接触电网飞速往后退去……
从福州南站“出发”,沿着福厦高铁穿越山海,记者“驾驶”的“复兴号”最终停靠在漳州站。这一路,是中国交通发展风驰电掣的写照。
在本届数字峰会上,不仅有“复兴号”,西门子交通展台的“数字化列车”也满载亮眼的科技,彰显着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与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在福州,西门子设立了在华首个轨道交通信号创新研发中心,助力福州地铁4号环线首通段上马全国领先的自动化运营系统。
此次,西门子的TBDS信号系统带来了一名新伙伴——问问AI。这是一款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智能运维辅助软件,将在不远的将来打造全场景智慧运维平台。
如果西门子展开的是“AI+交通”蓝图,那么福州地铁滨海快线正在开展试点应用的低空智能巡检平台则是现实。由智能飞行平台搭载高精传感与摄像设备,借助5G技术实现全域智能巡查;通过AI数据分析平台实时解析数据,发现隐患并生成报告;再由综合管理平台统筹调度,让巡检智能高效,大幅提升效率、降低风险。
交通的未来不仅在轨道上,也在道路上。在福州展区,无人驾驶智联网格车穿梭其间,可识别各类城市交通信号和道路标志标线,智能应对各种复杂路况,处于无安全员条件下在城市开放道路自主行驶。
不仅需要人车协同,未来交通也追求车路协同。作为山地型超大城市,“重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管”系统“大显身手”,实现了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实时监测、感知预警、精准调控、联动处置,让路网运行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在智能网联车领域,中国移动打造的人车家智能座舱就像个“六边形战士”:5G+AI技术深度融合,空调、充电、车况查询,只需一键,就能与家居无缝联动,轻松实现“人未到,车家就绪”。加上智能泊车系统、智慧停车场调度和AI语音助手的神助攻,驾驶者实现了出行与生活的完美衔接。
车不仅在路上,空中交通有望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在低空经济展区,物流无人机勇担急救先锋,15分钟紧急配送血液,效率提升60%,显著提升医疗应急救治能力……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eVTOL、无人机等智能飞行器,应用于交通出行、旅游消费、应急救援、城市巡检、物流配送和生产作业等场景。(记者 张颖)(发自数字峰会数字铁路展区)
梦在水星 “滚滚”向前
球形机器人RT-G.800颇为吸睛。赖昊拓 摄
前进、后退、转弯……在操控者的演示下,一个重达160公斤的大黑球,在人群中闪转腾挪。球形机器人,这个在科幻小说和电子游戏中颇为“酷炫”的设定,在本届数字峰会惊艳亮相,成为现场最吸睛的产品之一。
球形机器人的代号是RT-G.800,由逻腾(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它的研发灵感,源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水星探测器课题。
“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它没有大气层,是太阳系里昼夜温差最大的。”逻腾科技测试工程师刘险峰介绍道,封闭的球形可以隔绝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在力学结构上也更为稳定。由于球形的滚动摩擦力极小,使此类机器人的能效比越发优越,可实现长时间续航。“从水星到地球,我们把科幻变成现实。”
记者试着推了推RT-G.800,它纹丝不动。“我们采用的是重心偏移的方式,即利用内部摆锤实现重心位置变化,给球体一个相应的驱动力。”刘险峰说,RT-G.800的重心位于下部,更像是一个“不倒翁”。
得益于球体与地面接触面积小的特点,灵活性也是球形机器人的显著优势。通过搭载L4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RT-G.800转向丝滑,最高时速可达35公里,加速仅需约2.5秒。不管是复杂地形还是恶劣天气,这颗“大黑球”均可正常运转。
今年2月,逻腾科技一段展示温州巡警与“大黑球”共同“执勤”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多家外媒以《就像来自未来——中国打造奇异的警察机器人》为题发表报道,引得阿联酋等国的客户纷纷发来订单。
刘险峰告诉记者,球形机器人足够灵活且对抗性强,载荷大,可根据用户需求安装各种外挂模块。目前逻腾科技研发的警用系列可加装网捕枪、催泪喷射器、高音喇叭、声波驱散等工具,有“水星战士”的美名。
在公司创始人王酉看来,球形机器人可深耕安防巡检、特种环境的市场。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公安、机场、矿山、电力等场景中,众多滚动的机器人伙伴将不再陌生。(记者 赖昊拓)(发自数字中国创新发展专区主宾省浙江馆)
一“镜”穿越 畅游无界
戴上VR眼镜,跨上马鞍,眼前一亮,脚下一空!刹那间,我从人声喧嚣的峰会展馆瞬移到青山绿水间。
在网龙网络公司打造的幻骑武夷·漫游九曲体验项目,记者经历了一场似真似幻的旅行。
视野里,环顾四周是空蒙的武夷山水,向下看离地距离如同置身马上。突然,“马”向前快走起来,我也忍不住绷紧核心,握住马鞍前鞍桥把手,随黑马律动起来。上坡、俯冲,悬崖勒不住马只得跨溪而过,颇费一番力气,却从天空中俯瞰到秀美的全景。看大王峰、看九曲溪,一路上的草木青绿、茶园清香仿佛浸透全身。
春色之中马蹄疾,一不小心树枝末梢扫过眼前,我连忙俯身闪避,却突然邂逅一位仙女腾空而来递过一盏大红袍,忍不住伸手相接……
短短几分钟,我看到了熟悉的武夷山水,又与我熟悉的武夷不同——能真切享受到久违的策马之乐,能从陌生的高度俯瞰整座玉女峰,能听美丽的仙子娓娓讲故事……
这是多次前往武夷山都未曾经历的打开方式。当然,也让我想再访一回武夷,看看那些曾被忽略的动人之处。
“多维感官刺激”“深度沉浸”,在这番体验的背后,是高精度无人机扫描、3D建模、虚幻引擎、空间定位、感官反馈、数字人等数字技术的集成,并将武夷山文旅资源与游戏化脚本相结合,打造出的数字文旅新形态。
在峰会现场的不同展台,戴上VR眼镜,我跟随考古队员登上狮身人面像头顶,观看吉萨全域景观,与她一起深入从未开放过的地下通道,不小心唤醒沉睡于此的智慧之神托特;进入三星堆,看金乌化身太阳的故事,“触碰”神秘的青铜面具,倾听古乐悠扬,仿佛从时空深处传来;走进江南古镇的镖局,触发独特故事线,打开古镇的另一面……一个个打破物理界限的沉浸式体验,给我带来不同的惊喜。那些暂时未能到达的远方,那些经过却没能发现的细节,那些著名景区却独属于我的“独家记忆”,都给我出发旅行的冲动。
随着VR大空间技术、全息投影、裸眼3D、AR等数字化技术与文旅融合,畅游远方不再是部分人的专属,残障人士、海外游客也能一睹景点真容;旅行的意义不再是单纯的到达与打卡,还有虚实交互、进入剧情的全新体验。随着“虚拟体验—文化传播—实地旅游—数字消费”的闭环生态被构建,VR也不再仅仅是展示工具、娱乐工具,还将成为文旅行业的变革引擎,助力文旅行业的价值重构。
“武夷山是首个试点。”网龙高级副总裁俞飚介绍说,网龙将分阶段有序推进“游戏+文旅”IP在全省范围内的系统性合作,继续对三坊七巷、鼓浪屿、湄洲岛等知名景区景点,以及德化白瓷制作技艺、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游戏+文旅”跨界合作,助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文旅福建样板。(记者 陈旻)(发自数字峰会1号展厅)
探现实之需瞻科技之光
“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以“未来感”解释国产科幻电影的崛起——诸如人工智能、太空漫游、数字生命等设定,看似天马行空,却多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灵感乃至原型。
尽管报道过多届数字峰会,但记者每次探馆观展都有未来与现实交织的强烈感觉:前几年还被视为“黑科技”的智能机器人,如今已覆盖家庭、社区、工厂等诸多场景,在引导、陪伴、安防等领域发挥着“才能”;辅助驾驶、手势控制、智慧泊车等技术,落地不久就已成为车企标配;更难以置信的是,未来驾车很可能因脑机交互而不再需要方向盘,甚至可以垂直起降。
在数字峰会上感知未来,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科技超越工具属性服务于人的温暖。无论是空调自动适配体温、脉象中医AI辨识评估脉搏和舌苔,还是文档一体机通过语义分析让沉睡数据生成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多维度机械手应用到高危作业及复杂工作环境中……“未来感”从不大张旗鼓,而是悄然藏在那些解决社会痛点的创新之中,构成最动人的图景。
在数字峰会上感知未来,既体现“对当下的理解”,更饱含“对将来的期待”。人类对未来的向往与畅想,永远可以比技术进步更快一步。我们应当摒弃机器取代人类的焦虑,主动寻找和制造“未来感”。只要保持眺望目光和探索脚步,把代码编织成网、让数据化作星河、用科技书写浪漫诗篇,美好的数字未来就一定会变成现实。(潘抒捷)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