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家的“医靠”
□李焕泉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受度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立足实际,利用多方资源,通过提高签约服务可及性、便利性,建立完善下沉医生参与签约服务长效机制、做实预约转诊服务、支持个性化签约服务等十条举措,提升签约服务感受度,用心用情为群众提供可感可及的签约服务。
家庭医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福祉。近年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美中不足的是,“签而不约”“获得感不强”等问题也在部分地区显现。此次政策“暖心升级”,标志着家庭医生正从“有”向“好”转变,努力让每个家庭拥有更坚实的“医靠”。
家庭医生是距离居民最近的“健康守门人”,更应切实融入日常生活。此次新政从“感受度”切入,瞄准老百姓最真实的医疗需求。比如,要求以小区、楼宇为单位公开签约信息等,让居民“找得到医生、签得了约”;“每年推送不少于12次个性化健康信息”“提供便捷转诊服务”,让家庭医生向“健康管家”转型;提高签约精准性,建立“居民点单—机构组合”机制,让居民可选择真正有用的服务;提供4至12周门诊长期处方、健康行为积分、上门随访等服务,让健康管理“看得见效果、感受得到温度”。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升级,本质上是一场医疗理念的变革。家庭医生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在于看病,更在于“管人”。他们熟悉居民的身体状况、用药历史、生活习惯,能提供及时的健康提醒、用药指导、康复建议,这种连续性、综合性的健康管理,是碎片化就医无法替代的。尤其在老龄化加快、慢性病高发的背景下,家庭医生的作用愈发凸显。他们不仅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更在悄然改变居民维护健康的方式。
家庭医生不再只是“看小病”的基层角色,而是逐渐成为整合型健康管理的关键枢纽。建立下沉医生长效机制、允许二三级医院医生参与签约、落实合理报酬、安排号源床位优先转诊等一系列措施,旨在打破医疗资源的层级壁垒,推动优质医疗力量真正下沉基层。居民不再需要盲目奔波,而是在科学引导下实现精准就医。只有让更多优秀医生“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让基层医疗机构更有支撑,分级诊疗制度才能真正落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才能从根源缓解。
当然,家庭医生要真正成为每个家的“医靠”,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多方协同、持续发力: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打通医疗数据壁垒,实现健康档案互联互通;加强基层医疗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吸引并留住人才,让更多好医生愿意扎根基层;持续加强宣传推广,推动居民转变观念,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稳定、互信的健康伙伴关系。只有政策、绩效、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协同并举,家庭医生制度才能行稳致远,真正成为百姓身边更加贴心、可及、持续的健康守护者。
家的健康,需要认真守护。让医学回归温度,让健康真正住进家里。期待家庭医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健康中国的基石变得更加稳固。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