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四维协同驱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8-30 08:33
| | | |

□贾向云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我们要牢记嘱托,通过政策、资源、创新、市场等核心要素的协同作用,驱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福建力量。

  ◆政策协同:顶层设计与执行机制的动态调适

  文化领域涉及多部门,政策目标往往需要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引导与市场活力、保护传承和创新开发、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多重复杂关系之间寻求平衡。政策协同有助于整合部门资源,重构生产关系,预防政策重复或冲突,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一方面,通过全面系统的政策设计,打破部门间的壁垒,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文化生产力。其核心在于政府成为规则制定者、平台搭建者和服务提供者。通过文化事业的公共性、普及性与文化产业的市场性、创新性的相互促进和动态平衡,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之间的动态调适机制。这种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增强政策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形成“事业为产业铸魂、产业为事业造血”的良性循环。如,福州古厝保护案例展示了通过《古厝》纪录片等文化媒介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利用古建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再将产业收益重新投入到保护工作中,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资源协同:文化生态与市场业态的相互赋能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包括历史积淀、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体系、社会氛围等方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服务或产品的商业模式,有助于充分释放文化要素的潜在价值,从而提升文化服务效能。资源协同既是破解一些地方文化事业缺活力、文化产业缺根基难题的关键,也是实现文化生态和市场业态相互赋能的必由之路。

  我们可以通过事业主导型(资源—产品转化)、产业驱动型(需求—资源定制)和生态共建型(资源—资本—技术三元融合)等具体实践路径,构建文化生态和市场业态相互赋能的共生体系。如福建德化陶瓷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实践,堪称事业主导型资源协同促进产品转化的成功范例。政府主导建设陶瓷博物馆、扶持大师工作室,产业端则通过出口创汇支持文化事业,打造“中国白”品牌,从而将传统工艺提升到国家文化形象的高度。与此同时,工匠(生产者)在非遗政策(文化生态)支持下进行创作,通过陶瓷艺术馆(展示业态)和定制工坊(体验业态)传播技艺,消费者在购买器具(产品业态)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器以载道”的东方美学,实现“以文化人”。

  ◆创新协同:技术驱动与内容创造的双轮驱动

  激发创新活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文化事业往往面临创新力不足的困境,文化产业则往往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创新性转化。只有通过“技术驱动”与“内容创造”的协同创新,才能激发文化事业的活力,并推动文化产业的深度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和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

  首先,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与重工业相比,文化产业以其低能耗、低污染的特性,以及创新性、融合度高和附加值大的优势,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创新动力,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以文兴业”。其次,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品质提升和效能增进集聚动力。借助5G、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升级再造,不断孕育新的创意源泉、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并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以有效解决文化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文化生产方式的革新和生产水平的提升,激发文化产业的内生动力。再次,促进“文化+”的赋能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农业、工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塑造新型产业业态。最后,技术是引擎,内容是核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没有技术驱动,内容可能会面临故步自封、传播有限等问题;没有优质内容支撑,技术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实现其价值。只有通过双轮驱动,才能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市场协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共生

  市场协同指的是各种经济主体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协调一致的行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共生。这种协同不仅涉及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社会组织、消费者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具体来说,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社会责任、公平竞争、优化产品供给等,避免因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则应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引导市场行为,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监督、倡导和教育等方式,推动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则应增强自身的权益意识,理性消费,积极参与市场监督,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贡献社会价值。

  市场协同作用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共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与必然趋势。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坚持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观。一方面,稳定的社会环境、高素质的劳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平的市场规则为经济效益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提供前提条件和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市场成功为社会效益提供物质基础和持续动力。市场成功不仅意味着商品和服务的有效流通,而且代表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从而促进就业、税收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如电视剧《山海情》,在大幅提升福建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同时,创造的各项税收又反哺文化事业,形成“以产哺文”的良性循环。

  建设文化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坚持通过政策、资源、创新、市场四个核心要素的协同作用,才能构建起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荣共生、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筑牢公共文化服务的根基,激发文化产业的市场活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促进跨领域融合、激活传统文化,并采取多种措施奋力打造数字化、融合化、创意化、国际化的新型文化业态,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福建力量。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FJ2024XZB053)阶段性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