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民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温映雪 郑传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了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科学回答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坚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立场,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把握人民城市理念的价值导向
1.人民城市理念明确了城市建设“为了谁”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是人类社会繁衍发展的产物,是国家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辛建设,我国城市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也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发展不再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建设速度,而是转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生态宜居与公共服务保障,推动城市发展走向更高质量、更高效能、更加公平的现代化道路。城市建设将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不断优化制度设计,完善城市功能配置,体现以民生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向的深刻转型。人民城市理念将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期待系统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城市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2.人民城市理念明确了城市建设“依靠谁”的力量来源,突出人民群众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既是城市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城市运行的维护者,也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是推动城市建设持续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城市理念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的良好格局。人民城市建设注重倾听人民呼声、回应群众诉求、汇集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确保城市建设始终贴近民生需求、契合群众期待、顺应时代前进步伐,持续增强城市运行的韧性与活力。
3.人民城市理念明确了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价值指向,体现发展成果普惠全民的美好追求。人民城市建设既体现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更体现在公共服务覆盖范围的拓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新时代城市发展注重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合理化,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回应普遍性民生需求的同时,更好保障一些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人民城市通过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服务供给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在空间布局、发展机会与服务可及性等方面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推动城市建设更广泛、更有效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发展成果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推动人民城市建设迈向新台阶
1.以创新驱动提升城市发展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人民城市满足群众多元化、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关键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城市发展已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核心竞争力日益取决于创新能力与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人民城市建设应加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夯实基础。着力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平台体系,推动科技园区、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动发展,畅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健全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产业集群。优化创新生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激励机制,增强科技人才的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城市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吸引力与承载力。以创新驱动重塑城市发展动能,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有助于实现经济质量与发展效益的同步提升,为建设服务人民、引领未来的现代化城市注入不竭动力。
2.以宜居导向优化城市生活品质。宜居性是衡量人民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不断满足城镇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任务。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提升城市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便利性。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强化统筹协调,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构建全龄友好型城市空间。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将基本公共服务深度嵌入社区日常生活场景,提升服务的可达性。注重完善绿色出行体系和无障碍设施,优化街区空间尺度,完善人行系统布局,增强居民生活的便捷性与亲切性,营造宜行、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更新中,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注重建筑功能复合利用与空间设计协调,整体提升人居环境质量。通过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城市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
3.以绿色发展打造城市美丽底色。城市之美,源于自然生态与人文建设的协调共生。建设美丽城市既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风貌。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构建科学有序、功能协调的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空间形态,全面提升城市生态质量与景观格局。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布局,深入推进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体系发展,完善城市绿道网络,拓展多功能、复合型公共绿色空间。注重生态空间的美学表达与功能提升,使城市既有自然之美,也具宜居之质。通过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的生态价值与人居品质,让绿色成为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共建共享的幸福实景。
4.以韧性建设增强城市应对能力。城市韧性是人民城市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能力。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动城市体系向更加稳健、灵活的方向演进。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全面提升防洪排涝、抗震设防和应急避险能力,健全城市“生命线”工程保障机制。强化城市功能系统的统筹协调,提升交通、能源、水利、防疫等关键基础设施的联动效能,增强系统的整体韧性与抗冲击能力。在城市更新与建设中,应坚持底线思维,前瞻性布局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故、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响应体系,构建快速响应、精准调度、有效处置的应急管理机制。通过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安全、有序、富有弹性的城市结构,切实增强城市运行的安全、稳定、协调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信任感。
5.以文化力量锻造城市精神气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彰显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气质。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和传统街巷等有机整体的保护与活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现独特风貌与人文底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内容与公共空间的深度融合,使文化在城市中“可见、可感、可参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设施布局,增强其功能复合性和服务覆盖面,提升文化资源的可及性与市民参与度。积极引导公共空间融入公共艺术、非遗展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富有文化温度与精神内涵的城市生活场景。通过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良好风尚和文化艺术品位,让文化成为激发城市活力、凝聚社会共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动力。
6.以智慧治理赋能城市现代管理。智慧治理是推动人民城市高效运转和精准服务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途径,是顺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需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城市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智能协同”转型。加快构建统一高效的城市数据平台和智能化运行体系,提升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交通、水务、能源等关键系统的互联互通与协同运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推进社会服务、公共安全、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智能化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快捷性和便利性。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公众有序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数字参与方式,增强治理的透明度、协同性和互动性。依托技术赋能,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推动治理模式创新,构建系统集成、高效协同、智能精准的智慧治理体系,更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和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温映雪系闽江学院讲师、博士,郑传芳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