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水文化 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蔡秋英
福建水系发达,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40条,总河长2.46万公里,流域文化各具特色。闽江流域孕育出闽东、闽北文化,晋江、九龙江流域承载着闽南文化,木兰溪流域则彰显着莆仙文化。这些文化在治水实践中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江海故事”,构建兼具农耕文明和海洋精神的特色地域文化,其所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国际交流价值,共同构成福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水是生态之基。福建通过木兰溪综合治理、蓝色海湾整治等工程,将水患转化为水利,真正做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数据,2025年1—4月,全省主要流域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100%,国控及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99.2%。水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为福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水是经济之脉。福建依托优质水资源,培育形成“水经济”产业链。以永泰县为例,当地紧密串联大樟溪生态廊道沿线的15个国家级、省级乡村振兴重点村镇,精心打造界竹口库区文旅综合体。通过系统开发天门山漂流、欧乐堡水上乐园、梧桐外旅游度假区等特色亲水产品,构建起“游山玩水”协同发展的景观格局。生态“好水”变成经济“活水”,为福建经济注入新动能。
水是民生之本。福建通过“湖长制”“河长制”等制度创新,从生态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等理念迭代升级,到全省综合治水试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示范幸福河湖创建等举措持续落地,让群众共享水生态红利。在莆田市涵江区双福村,百年荔枝林与滨水景观步道相映成趣,村民实现“在家门口致富”。水文化的保护、建设与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水是精神之魂。古语云:“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从妈祖文化的“向海而生”到“艰苦奋斗”的惠女精神,从木兰溪治理的“久久为功”到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滴水穿石”,从向东渠的“劈山跨海、重整山河”到金门供水的“跨海通水、血脉相连”,无不诠释着福建人民与水共生的文化基因。
水是文化之桥。妈祖文化是福建海洋文化的重要代表,传播至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亿多信众,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天宝陂等展示出中国传统的治水智慧,吸引国际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通过举办国际水文化论坛、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福建水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福建智慧。
用好福建水文化,应以保护为前提、创新为动力、融合为方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做好保护传承,守住文化根脉。比如,加快编纂《福建水典》,全面梳理全省水文化遗产。对相关遗产实施“一遗产一方案”保护,确保历史记忆永不褪色。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福建水文化专题研究,挖掘治水人物、治水故事的精神内涵,让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推动创新发展,增强时代活力。构建融媒体矩阵,通过多元传播手段和多元叙事方式,讲好福建水故事。数字赋能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水文化数字地图”,让公众在线体验魅力。培育文创产业,鼓励企业开发水文化主题文创产品,举办相关创意设计大赛,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促进融合发展,释放乘数效应。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建设特色水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水上巴士”等特色项目,推出夜游、研学等新产品,让水文化“可体验”“可消费”。谋划产业融合,打造业态丰富的水文化水经济体系,推动水文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水生态+农业”“水文化+康养”等新业态,实现“一水多用、一水多效”。
完善制度保障,凝聚发展合力。健全法规体系,比如制定省级水文化保护条例,明确保护责任与开发边界。系统统筹整治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强化社会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水文化项目投资与运营。推广“政府+企业+村民”共建模式,让水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