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要把握好“三个更好相适应”

2025-04-29 08:10
| | | |

□林贤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面部署,要求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

  当社会生产力逐渐发展,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矛盾运动规律发生作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促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催生新质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推动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一些传统产业生产方式落后、能源消耗巨大、环境严重污染等弊端也日渐显露,迫切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与传统三要素相比,新型生产关系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以及多维度的先进性。新型劳动者提升了各类新技术的研发应用速度、生产质量和效率;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资料的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使之更加高效精准且低碳环保;更加丰富的劳动对象释放出惊人的生产力效能,进一步拓展延伸了劳动对象种类,拓宽了生产领域的边界,为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服务,创造了更多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社会繁荣进步。新征程上,把握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必须进一步激发先进生产要素活力,确保各类生产要素顺畅高效地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加快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与新型劳动资料相适应的智能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高科技创新领域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使用,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奠定人才基础。

  二、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在经济领域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在社会领域需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文化领域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因此,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把握好“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不仅要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更要准确把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机制,推动两者实现良性互动。其一,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科技成果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其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其三,完善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推进各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其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破除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进步的体制机制和人才瓶颈障碍,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国家的产生和存在过程是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过程并行不悖的。当国家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时,实际上已经起着管理社会生活的作用;当国家在管理社会生活时,并没有失去其阶级统治的性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保障,而社会发展的成果又为国家治理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治理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我们党始终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法治保障等措施,统筹处理好治理与发展、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等关系,不断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期望和要求。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党和国家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为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其一,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精准把握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等重大关系,做到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实际效果。其二,善于抓住关键,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目标导向,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激活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三,加快改革措施落地,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加强对改革的实效评估,梳理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弱项,有针对性地一项一项推动解决;拓展改革路径和方法,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总结和推广一批牵引性、实效性强的改革举措和改革方案,提升改革精准性针对性,形成一批制度性机制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