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科特派应重视培养“新农人”

2024-06-30 09:11
| | | |

□翁伯琦 韩海东

  科技特派员下乡工作,时常遇到难找推广承载体并有效实施对接的困惑,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农人”。因此,科技特派员下乡,要注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队伍。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旨在解决乡村人才和科技瓶颈的重大举措。当前科技特派员制度正由技术指导向提供全产业链支撑、单独服务向科技集团服务、成果转化向乡村创业孵化转变,只有着力提升乡村科技人才素质,并加快培养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才能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和构建创业体系。成功经验表明,培养“新农人”要实施“四个结合”,充分发挥“新农人”群体的承接平台与示范样板作用,力求实现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领着农民创的目标。

  与乡村创业结合。推动科技特派员与“新农人”创业无缝对接,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与创业活力,为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或创业人员、退役军人等提供农村创业的专项辅导培训。发挥科技特派员担当党的“三农”政策宣传队的作用,开展“新农人”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辅导。依托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的教学科研资源,把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园区等作为主要培训基地,遴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涉农领域科技创业者、乡村企业成功人士、“农创客”经营团队等加入师资队伍,通过创业实践和产业孵化的教学方式,开展专题培训与精准培育。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为纽带,优化构建“新农人”创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新农人”与农民群众、“新农人”与农村经营主体、“新农人”与社会化服务企业之间产生联结互动。

  与基地建设结合。因地制宜支持“新农人”开展学科技用科技的实践,因势利导探索出适合乡村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结合区域实际,发展与应用农业新质生产力。想要乡村年轻人投身农业、成为引领农民创业的“新农人”,就要给他们搭建科技创业的平台,为做强乡村致富产业厚实科技兴农基础。新时代科技特派员须在原有基础上合理布局并创建一批“新农人”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先行先试并制定支持科技创业优惠政策,深入探索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产业经验模式,让科技示范基地与农民群众之间保持互联互动,实现资源要素和数据共享,因势利导分类建立产业研究院,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有效对接并落地转化科研成果。

  与机制创新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涉及生产过程,而且更有赖于高效经营,涉及现代化的企业开发管理、市场竞争的商品营销等环节。为此,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链接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的农业云平台,从单一项目盆景向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转变,为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提供远程技术支持,建立种养加销全产业链的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产业链平台合理调节,优化分配农业服务环节收益,以市场为主导增强农产品在全域市场的流通,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结合区域或者乡村之间发展差异,着力创建一批以“新农人”为骨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以“土特产”为切入点,从生产经营管理入手,创立并推广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机制,让更多家庭农场加入科技创业基地建设,兼顾企业与农民等各方开发者利益,激励更多“新农人”带动广大农民走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与社会服务结合。发挥科技特派员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作用,必须鼓励乡村“新农人”领办创办协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或者新型设施农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创立富有特色的规模种养、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低碳农业、林下经济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成为种养加销领域带头人与创业者型的“新农人”。科技特派员牵头推进产品上网、企业上云,为科技成果与创客搭建桥梁,加快成果的落地与开发利用。鼓励科技特派员牵头成立科技服务型组织,让更多的“新农人”参与其中,实施需求对接,注重开展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以新时代科技特派员的新作为,带动“新农人”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科技创新驱动中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