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穿梭间 童心绣传承

学生走出校门参加非遗刺绣展示。

黄珊珊老师讲解刺绣针法。
26日,三明市宁化县客家学校的客家刺绣室内,青年教师黄珊珊正手把手地教学生练习刺绣针法。伴随她娴熟地穿针引线,指尖下的丝线在深色棉布上穿梭交织,很快勾勒出一朵精致的蜡梅花,围观的学生发出阵阵惊叹。
宁化县客家学校毗邻石壁客家祖地,客家文化底蕴深厚。2016年9月,该校将客家刺绣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统一采购绣绷、绣布、针线、剪刀等刺绣工具,收藏虎头帽、绣花鞋、幼儿肚兜等民间刺绣作品,建立“客家刺绣体验馆”,充分展示客家刺绣文化,并指导学生学习刺绣技艺。
宁化客家刺绣属于三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文化在闽西地区的重要非遗载体,也是宁化县重点保护和传承的传统工艺项目之一。
“客家刺绣始于明清时期,是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将中原刺绣技艺与闽西当地的布料材质、生活需求、审美习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客家文化辨识度。”宁化县客家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罗秀珍介绍,刚开始时因学校缺少刺绣教师,还聘请乡村绣娘进校指导师生。
青年教师黄珊珊从小跟着奶奶学绣手帕,对客家刺绣情有独钟。担任客家刺绣课程的指导教师后,她因材施教,将教学拆解为“基础针法”“图样设计”“文化溯源”三个阶段,先示范穿针引线、配线勾绷的基础技巧,再结合客家服饰、生活用品上的刺绣纹样,深入浅出地教学生学习刺绣。
课堂上,黄珊珊不仅教针法,还会讲述刺绣背后蕴含的客家故事和文化内涵,传递“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与此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操作安全性和学习便利性,她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材质轻便、圆角设计的绣绷,用卡通纹样替代复杂的传统图案,将手机挂饰、书签等实用物件作为绣制目标,重点练习针法,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实践中爱上客家刺绣。
“客家刺绣和普通的十字绣不一样,孩子学习客家刺绣,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黄珊珊担任刺绣教师后,成了孩子们口中的“刺绣姐姐”。
让小学生拿起绣花针并非易事。五年级学生张洪萍和杨雨苹从三年级开始练习刺绣,她们坦言手指难免被针扎过,也曾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刚开始觉得刺绣很难,后来跟着老师学,和同学一起琢磨,反复尝试后,就慢慢喜欢上了。”张洪萍举起自己的绣品,脸上满是成就感。
如今,张洪萍和杨雨苹穿针引线手法娴熟,她们的绣绷上,细密的针脚里满是专注与用心。课堂上,她们屏息凝神,手指轻捻丝线控制着力度下针,遇到针法卡顿便立刻举手请教老师。张洪萍为了让花瓣层次更饱满,认真琢磨长短针的搭配;杨雨苹则在配色上格外用心,对照客家传统纹样图谱不断调整丝线组合。当绣品出现跳线问题时,两人还会互相提醒。
这一幕幕背后,是宁化县客家学校师生悉心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的生动缩影。
眼下,宁化县客家学校组建了客家刺绣兴趣小组,现有中高年级学生12名,每周三下午集中练习刺绣,主要练习刺绣花草和竹木。“以前总爱玩手机,现在老盼着刺绣课,在家时也常会绣上一段。”杨雨苹举着自己刚完成的梨花绣品开心地说。这个曾经的“调皮鬼”,如今在绣绷前一坐下便格外安静,专注力明显提升。
8年来,宁化县客家学校先后有210多名学生学习客家刺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2022年6月,该校学生创作的刺绣作品《客家祖地》获“三明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作品大赛”优秀奖。2024年,宁化县文旅局向该校授牌“刺绣非遗传承所”。
“客家刺绣文化进校园,不仅是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内容,更是传承非遗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专注力,培养了耐心和静心。”罗秀珍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开设刺绣校本课程,积极传承针尖上的非遗文化。(通讯员 赖全平 巫秋 文/图)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