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海为卷 以文旅为笔
奋力书写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福建答卷

“炫彩中国 清新福建”全球推介会

南靖县官洋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福建1号滨海风景道(霞浦段)

“周末戏相逢——‘艺’齐乐民星大擂台”打造“福建艺超”。

第八届福建文创市集现场推出文创精品“福建礼物”。

厦门屿见闽南·时光幻境《千年回响》
核心提示
“十四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全面发展,高效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这五年,是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根基夯实、其势已成的五年,是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魅力彰显、近悦远来的五年,是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动能释放的五年。五年来,全省旅游总人数、游客总花费实现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文旅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至10%以上。预计202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将突破7亿人次、游客总花费将达到9300亿元,文化和旅游在扩消费、保就业、惠民生、服务美好生活、营造祥和氛围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载砥砺奋进,我省以山海为卷、以文旅为笔,奋力书写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福建答卷。站在新的起点,我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这条主线,编制和组织实施好“十五五”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奋勇争先,再上台阶,奋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奋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奋力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扎根时代、扎根人民,“闽派”文艺勇攀高峰、再创佳绩
五年来,我省着力打造“闽派”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推动“闽派”特色文艺蓬勃发展。
——文艺之花“绽芳华”。实施新时代“闽派”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新创和复排提升舞剧《海上女神》等600多部文艺精品,文艺“闽军”不断发展壮大,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四朵梅花”、实现十二届蝉联。
——扛鼎之作“结硕果”。实施登“高原”攀“高峰”行动,高甲戏《围头新娘》等16部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连续八届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我省首次同时斩获两项“文华奖”并实现三届蝉联,3件作品荣膺群星奖,取得文艺评奖制度改革以来最好成绩,尽显“闽派”文艺风采。
——演出之韵“乐民心”。成功举办两届福建艺术节、三届全国南戏展演等大型文艺活动,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文艺展演精品力作数量居全国前列,常态化开展“文艺倡廉”等公益演出,文艺院团各类演出观演观众超1.1亿人次,全力打造“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优质文化资源畅达基层、直达人心
五年来,我省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化服务“效能高”。出台《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公共文化场馆错时延时开放惠及群众近1.2亿人次,群众满意度居全国第6位,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
——文化设施“品质好”。加快建设福建美术馆、海峡演艺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创新打造“八闽书房”,培育一批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上等级公共文化场馆比例升至90%,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文化活动“人气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开展“周末戏相逢”公益演出,设立“艺”齐乐民星大擂台,打造福建“艺超”,全网传播超2亿人次。每年举办超3万场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打响村歌村晚、百姓大舞台、街头艺术展演等品牌。
——文化交流“融合深”。出台《文化和旅游领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若干措施》,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深入打造两岸同胞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中心,打响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两岸文博会、“福建文化宝岛行”等活动品牌,拉近系紧两岸文化交流纽带。
守护根脉、赓续文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正创新、焕发新颜
五年来,我省着力加强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精心守护八闽文化瑰宝。
——文物保护更“实”。出台《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加快建设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累计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超1200项,万寿岩、城村汉城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文物“四普”新发现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列。
——世遗品牌更“响”。成功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省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项,并列全国第3位。持续推进万里茶道等申遗,有10个项目列入世遗预备名单,较上一轮增长1倍。
——非遗传承更“活”。实施非遗保护传承工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增至10个,是全国唯一在非遗保护三个系列获得大满贯的省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45个、居全国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打造一批特色非遗街区、非遗工坊,奋力推动非遗“生活化、产业化、时尚化”,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品牌引领、业态赋能,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深入打造、全面起势
五年来,我省积极拓展文旅市场新空间,擦亮“清新福建”金字招牌,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产品业态做强做优。抢抓入境免签政策机遇,出台促进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12条举措,培育五大世界遗产地文旅集聚区,推出十条入境旅游经典线路,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实现零的突破,海丝旅游重要枢纽地加快建设。2024年接待入境游客数量居全国第6位,今年前三季度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入境游客旅游花费增长均超60%。
——品牌营销出新出彩。举办“炫彩中国·清新福建”全球推介活动,全网传播覆盖超3亿人次。聚焦“一路山海一路歌”等主题,每年开展近万场特色活动、推出超千项文旅惠民措施,宣发《你要怎样打开福建》等系列创意宣传片,创新举办“清新福建”脱口秀,培育“簪花围”“三条簪”等一批爆款IP,打造市场引流“强磁场”。
——服务质量提档提效。着力解决入境旅游痛点、堵点,实施入境旅游“一优双提升”工程,优化国际旅游服务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游客接待服务队伍,开展“福剑净旅”系列专项行动,打造“放心游福建”2.0版本,营造优质的国际旅游服务环境。
融合赋能、筑链强基,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支撑有力、能级提升
五年来,我省着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文章,连续三年高规格召开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意见》。
——项目强链。深入实施“311”重大项目带动行动,累计实施省级重点文旅建设项目超900项,建成一批文旅新地标。
——龙头固链。实施景区“强基焕新”行动,打造“观山阅海”1号风景道、“闽韵福游”世遗廊道,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品牌项目,在实现“市市有5A”的基础上又新增2家国家5A级景区。
——业态融链。推进文旅商体农等加速融合,开展“福建礼物”文创培育推广,培育“跟着演出/影视/赛事去旅行”新业态,打造东南演艺经济高地,推动建成《屿见闽南》《月映武夷》等一批沉浸式文旅项目,做热城市漫游、奔县游、乡村游。
——金融活链。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滚动更新文旅企业“白名单”,推动组建省级文旅数创基金,设立绿色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推动设立文旅专项授信额度,创新“民宿贷”等产品,截至今年9月全省文旅及相关领域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
推动文旅经济做大做强做优
“十四五”期间,全省文旅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发展贡献度持续提升,呈现“供需两旺、逐年向好”的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子。
截至“十四五”末,全省在库重点项目2022个,总投资超1.4万亿元。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等一批重大项目提速建设,厦门邮轮母港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营,中国旅游集团、招商蛇口等一批头部企业落户福建。
创新开展“一路山海一路歌”等主题年活动,推出“清新福建”惠民文旅年卡,每年出台超千项惠民政策、开展近万场文旅活动,共有5个城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15家单位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旅市场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把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创新创造,有力有为,成效显著。
文物保护取得新业绩。“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全省现有5个世界遗产,还有10个项目列入世遗预备名单,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莆田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文旅融合开辟新路径,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发布8条文物主题游径,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三坊七巷建筑群等全国文物建筑利用示范案例,建成烟台山历史街区、漳州古城等城市新地标,泉州世界文化遗产典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推进“闽派”文艺繁荣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省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戏剧类八届蝉联、“文华奖”三届蝉联,中国戏剧梅花奖十二届蝉联,“闽派”文艺精品硕果累累。
强化政策支持,出台《新时代福建戏曲“经典传承”系列工程方案》《进一步促进直属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工作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实施方案》等,完善文艺扶持、投入保障、评价激励、人才培养等机制。
树牢精品意识,省舞台艺术和美术精品工程累计扶持160余部剧目创作、提升、复排,组织召开文艺精品创作“火花茶会”110期,推动作品上“高原”攀“高峰”。
做实“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文章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丰富产品供给、优化旅游交通、加强宣传推广,更好满足游客多元化出行需求,为福建文旅市场持续升温、焕发持久活力注入强劲动能。
构建高品质文旅产品体系。统筹推进城市大休闲、县域深度游、乡村微度假。实施文旅特派员制度,以人才带动两批45个县145个美丽乡村振兴。出台繁荣我省演出市场打造东南演艺经济高地的政策措施。
打造“观山阅海”1号风景道。贯穿沿海“6市1区”,形成厦门滨海浪漫线、东山环岛路等“海韵风景线”;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打造“山水交织、人文交融”沉浸式慢游体验,让“人在途中、景在眼前”成为现实。
打造文旅传播新引擎。举办“炫彩中国 清新福建”全球推介会等。创新“清新福建”脱口秀。挖掘推介福建独特“美学”元素,打响簪花围、三条簪、妈祖髻、凤凰装等非遗国潮品牌。举办“来福建 福气多 一路山海一路歌”“全球知名艺术家福建创作计划”等系列活动,撬动海内外市场流量“密码”。
擦亮“放心游福建”金字招牌
开展“福剑净旅”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先后检查旅行社3520家次、旅游团队4021团次、导游3881人次、旅游购物场所690家次、A级景区1646家次、星级酒店684家次、旅游厕所1383家次,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良好口碑。
推出“放心游福建”2.0版服务品牌,核心内容优化为“一口受理、快速办结、先行赔付、综合治理”,着力解决文旅行业中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推动专项整治行动的普法宣传进景区、进街道、进社区,引导社会公众提高法治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和整治能力,共同擦亮“放心游福建”服务的金字招牌。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面向大众推出艺术形式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体现创新融合的公益性演出活动。
开展“周末戏相逢”——“艺”齐乐民星大擂台,推动全省优秀群众文艺团体同台竞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福建艺超”。
依托省图书馆建成全省首个复合型地方文献阅览空间——“八闽书房”,致力打造“福建省情教育基地”“闽人智慧展示窗口”和“福建资料聚合智库”。
联动茶空间、民宿等特色资源,试点建设“八闽书房”公共阅读新空间,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走出库房,与“闽式生活”深度融合。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