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漳州立足“田园都市,文化名城”发展定位,推行城市“金厝边”综合活化利用模式,盘活闲置小微公共空间

让城市“边角地”成为群众“幸福地”

2025-11-20 10:58
| | | |

金峰大桥下空地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

芝山公园边角地成为共享书社。

改造后的鑫荣小区空地

  城市空间寸土寸金,但城市建设难免有所“留白”,这些利用率不高的城市边角地空置着十分可惜。

  漳州市立足“田园都市,文化名城”发展定位,结合城市口袋公园建设,将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综合利用作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首创城市“金厝边”综合活化利用模式,盘活闲置小微公共空间。通过系统性梳理和改造,昔日的街边绿地、桥下空间等闲置角落被转化为功能多元的公共空间,城市空间品质显著提升。

小微公共空间巧变身

  “妈妈,我要去滑滑梯了!”初冬的周末,在芗城区金峰大桥的桥下空地上,孩童们嬉闹玩耍,好不热闹。

  金峰大桥是一座融入闽南特色建筑元素的廊桥,桥很漂亮,但是桥底的桥墎边曾是一片被遗忘的死角。地面坑洼不平,杂物堆积,环境卫生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市容市貌,也给周边居民带来困扰。为有效利用城市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有关部门于去年对其进行改造。

  经过精细化改造后焕然一新,成为集儿童游乐、体育健身、休闲漫步于一体的社区小公园,昔日“脏乱差”的角落如今充满市民的欢声笑语,成为城市微更新项目的又一成功范例。色彩明快的塑胶地垫取代了曾经的碎石黄土,崭新的儿童游乐区内,排列着滑梯等娱乐设施。

  “以前带孩子出门玩,要坐几站公交去公园,现在下楼走5分钟就到,太方便了!”正陪着3岁女儿玩滑梯的居民王秀华高兴地说,“这里设计得很安全,我们家长也放心。”

  苍园路北段是位于芗城区巷口街道甘棠宫社区的一条背街小巷,小巷紧邻居民区、写字楼,周边还有几家金融机构,每日人车川流不息,“停车难”成为周边居民、商户和办事群众的急难愁盼。

  为解决这一难题,巷口街道锚定“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目标,主动作为,积极与市区两级住建局、交警大队沟通协调,清理原本杂乱的临时绿地,在有限空间内释放出40个标准机动车位与30个非机动车位,破解停车困局,让原本拥挤的道路瞬间“豁然开朗”。

  除了停车功能的优化,还深度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调蓄池等海绵设施的系统布局,构建起“渗、滞、蓄、净、用、排”一体化雨水管理体系,实现径流峰值削减与错峰排放,缓解区域内涝压力。

  “苍园路北段已完成停车改造、环境整治、绿地优化等工程,景观小品与休闲设施点缀其间,成为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甘棠宫社区党支部书记何展马说。

  这些都是漳州创新理念,将城市边角地变身“金厝边”的缩影。

  城市粗放式发展遗留的小微公共空间,往往因为位置分散、权责不清,导致资源闲置浪费,甚至沦为卫生死角或被非法占用;同时,周边公园、健身、便民场所普遍不足,民生需求难以满足。

  今年3月,漳州市出台《主城区城市“金厝边”小微公共空间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建立市、区、镇(街)、村(居)四级联动体系,全面梳理城市边角地,特别是易被忽视、侵占或废弃的区域,结合周边群众需求与业态潜力,纳入综合利用地块库,分批实施改造。

探索“金厝边”长效机制

  “这条鱼貌似不错,称一下!”周末的傍晚时分,市民林阿彬和往常一样,到九龙江西溪北岸郊野公园跑步,路过渔人码头时,他停下脚步,顺便买了些河鲜。

  渔人码头是芗城区“金厝边”小微公共空间项目之一。这里位于九龙江西溪北岸西段,是芗城区段连家船等渔船统一停靠的码头,岸上有属地连家船的临时铁皮屋,部分用地被百姓开垦种菜。由于此处紧邻主干道,交通便利,场地开阔,便有了多个河鲜售卖摊,存在脏乱差现象。

  经过改造提升后,面貌焕然一新,就连原先群众开垦种菜的地方,也被统一规划改造为社区农园,供居民种植蔬菜,增强绿化,提升居民互动与生态教育。

  “原先贩卖河鲜的地方改为鱼市,地面硬化,统一建设台面,鱼市档口采用现场摊贩自治模式,场地日常由摊贩组织保洁。”芗城区国有市场服务中心主任游佳福说。

  不远处的西湖城市阳台也是芗城区“金厝边”小微公共空间项目之一,其原为西湖生态公园配套的景观台,全长1.2公里,占地面积4.2平方米。经过改造升级,这里不仅兴建了便民服务设施,还将引入餐饮供应服务区等多元休闲消费区域,未来还将持续丰富业态,提升市民体验。

  “结合古城和语堂文化园的旅游公交专线,在西湖城市阳台这个地方设置一个下车点,计划在这边建设一个音乐集市,设置一些文创产品摊位,目前已完成招投标工作,中标的第三方公司即将进场运营。”游佳福说。

  以往小微公共空间改造依赖政府单方面投入兜底,社会力量缺位。政府主导易导致设计与需求脱节,后期运维负担重,难以为继。为此,漳州创新搭建“设计—建设—运营—监管”全流程共治平台。

  据了解,这些有条件的“金厝边”建成后,将打破财政兜底模式,推行“经营权有偿使用”“以用代管”模式,在保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鼓励多元经营业态,降低管护成本,基本实现小微公共空间改造收支平衡,减轻财政压力。

  “在保证这些边角地生态景观的前提下,我们植入了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及经营业态,打造了一个综合利用的城市‘金厝边’小微公共空间。”漳州市住建局城建科相关负责人蒋水龙说。

  据悉,目前漳州全市已建成及在建的“金厝边”项目共20处,服务周边217个小区,让市民在家门口尽享健身休闲便利,幸福感得到提升。(报业集团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刘钦赐 郑文典 文/图)

记者手记

方寸之地的民生大文章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而那些隐匿于楼宇之间、桥下之隅的边角地,曾是被遗忘的角落,是城市肌理中的痛点。漳州通过创新的“金厝边”模式,巧妙地将这些“剩余空间”激活为“金角银边”,书写了一篇关乎民生幸福与城市品质的精彩文章。

  “金厝边”的成功,关键在于精准的“需求导向”与“系统治理”。它并非简单的美化工程,而是直指民生急难愁盼:从金峰大桥下满足亲子需求的游乐场,到苍园路北段破解“停车难”的便民车位,再到渔人码头兼顾秩序与生计的河鲜市集,每一个焕然一新的角落,都精准回应了周边居民对休闲、便利、宜居环境的深切渴望。这充分说明,城市微更新唯有贴近生活、倾听民声,才能击中要害,赢得民心。

  漳州突破以往政府大包大揽、后期运维乏力的困境,搭建共治平台,并引入“经营权有偿使用”“以用代管”等市场化模式,力求在公益属性与良性运营间找到平衡点。这种旨在实现微利可持续、收支平衡的尝试,为小微公共空间的长效活力提供了可能,也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萧镇平)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