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四链”融合 精准引才

——漳州全力打造人才发展新生态

2025-11-20 10:52
| | | |

碧湖之畔,科创楼宇、产业园区毗邻而立,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在此成长。谢东 摄

漳州炬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胡华珍(左三)到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担任产业导师。游雪慧 摄

2025年“人才漳州月”启动仪式上,人才项目及战略性新兴企业签约仪式举行。林忠 摄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博导陈龙彪团队在“人才兴链”圆山创新大会上展示机器狗智能决策能力。(资料图片)

  时值11月漳州人才月,2025年“人才漳州月”启动仪式暨“人才兴链”圆山创新大会如约而至。以“才聚圆山 科创兴城”为主题,漳州现场为产业领军团队、科技副总、产业导师等人才颁发聘书,发布“引才图谱”和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包,进行“人才基金”签约,并系统推介“圆山创新港·科学城”、“圆山计划”等人才发展生态成果,全方位展示如何通过人才链嫁接创新链、服务产业链,并配以资金链的支撑,将“四链”融合的实践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才故事。

  漳州聚焦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通过扎实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成功走出一条人才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围绕“9+5”主导产业和“三头六臂”产业体系,漳州深入实施“万才聚漳”行动计划,出台多份人才遴选和支持办法,累计投入人才专项资金超5亿元,吸引各类人才超百万人。漳州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超过16%,人才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

  近年来,福建省不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并将之作为全省人才工作的核心抓手。漳州的探索实践,正是我省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生动例证。

引进一个团队 崛起一个产业

  引进一个团队,带来一项技术,崛起一个产业。

  “从漳州起飞,共赴一场与时代的双向奔赴。”北京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兼CEO陈方平是土生土长的漳州人,作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他在大会上分享自己的“起飞”历程。

  15年前,陈方平怀揣着梦想从家乡起航。“我想让无人机成为会思考的空中机器人和智能终端,飞向五湖四海,用思维能力提高生产生活效率,解决实际问题。”创业路漫漫,陈方平带领团队建成全国首创的“无人机+全自动机场”系统,实现每天数十座电塔的自动化、智能化巡检作业。

  该系统不仅应用于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保电任务及世界最高输电铁塔精细化巡检,还以其“空中网格员+城市大脑”创新治理模式赋能全国30余座城市。

  “漳州是一片发展低空经济的‘蓝海’。”陈方平表示,家乡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多元。短短几年间,云圣智能已在漳州多地编织了一张空地一体化立体物联网络,多样化服务城乡治理。

  不久前,陈方平所在的低空天地一体化无人机及全自动机场巡检系统研发团队,入选漳州市产业领军团队。“这是一股强大的上升气流,可以为所有梦想提供最佳的起飞平台。”陈方平在大会上发表感言。

  “不同于以往,此次我们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团队进行‘预认定’,把支持配套条件放在前面,让人才团队落地无忧。”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现有团队带头人需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等“硬核背书”;待引进团队则需带“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技术,确保“引进即落地、落地即实干”。

  青年人才事业起飞,科技企业产业腾飞。正如陈方平所言,这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漳州通过切实落地的政策及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护航研发与产业化的资金难题。本月,《漳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遴选和支持办法》出台,面向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人才,通过重点扶持和跟踪培养,打造一批能够引领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全省率先出台《漳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办法》,每年发掘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让这片本就肥沃的土壤更具产业吸引力。

  围绕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协同,漳州构建起多元化资金、后勤保障体系。一方面,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人才贷”“科技贷”,降低企业研发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设立总规模超60亿元的人才基金矩阵,投向低空经济、半导体、中医药等领域的人才项目,以“股权投资+政策配套”模式助力技术突破与成果产业化。同时,大力推行“硕博领创”,在民营经济领域引进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博士生团队53个,通过人才安居工程、圆山计划等,为各类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医疗保障等方面支持,如给予最高700万元的安家补贴,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资金链真正成为串联人才、技术与产业的纽带。

  近者悦,远者来。如今多个实力派领军团队、人才纷纷扎根漳州:泓光团队攻克的技术让漳州半导体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了一步;低空天地一体化无人机系统团队从“零”起步到“头雁领飞”,吸引1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漳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922家。

牵手科技副总 推动科研转化

  企业技术瓶颈突破难,高校科研成果量产难,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面临的双向课题。

  漳州创新推出科技副总机制,每年从高校科研院所聘请15名“科技智囊”,既当企业的技术顾问,又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红娘”。

  “我来自龙海,与龙轴集团合作进行人形机器人这一未来产业的理论和产品研究。”11月7日的“人才兴链”圆山创新大会上,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博导陈龙彪收到了漳州市科技副总聘书,研究群体智能、具身智能以及垂域大模型等方向的他,正式与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手。

  “开发关节轴承,不但要做好产品,更要确保用好产品。如果无法精准了解应用需求,做好应用研究,再好的产品也难免出现失效情况。”该公司关节轴承研究所所长王启瑞说,“数据输入是研发的重要环节。从机器人AI大脑决策计算出发,分析要完成哪些动作,可能带来多大荷载,再到轴承运动工况的需求推导,有利于我们进行精准计算,开发出最佳适配的轴承及连杆组件产品。这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多学科正向开发模式的集成创新。机器人行业是个快速迭代的产业,如果拥有这一套模式,我们也能紧跟产业发展需求。”

  适销对路,龙轴集团与陈龙彪一拍即合,随之启动面向人形机器人多层级运动控制关节轴承关键技术研究,目前已经共同开始申报福建省2025年科技重大专项。

  漳州加快建设“圆山创新港·科学城”,规划面积约13.56平方公里,今年,漳州出台支持“圆山创新港·科学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六条措施,提供全链条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已与吉林大学等高校对接校企合作项目39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4份,成功落地吉林大学漳州技术转移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漳州技术转移中心、钢铁冶金技术研究院等12个创新平台,覆盖石化、食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

  向内培育企业动能,向外借力名校名院优势。去年,漳州出台名医入漳“圆山计划”,成立漳州圆山中医药产业研究院,并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实现联姻,借助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才智力、科研成果优势,聚焦科技攻关、中医院发展、中医药产业招商等领域,完成10余款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产品上市。一年后,研究院研发的“元炁肽”固体饮料,获得2025功能性食品大会技术创新奖。

设立产业导师 人才对接顺畅

  “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行业而缺少职业规划”“学校教的和企业用的不一样”“发现理论与实践不符,离职率高”……这是漳州不少企业招聘时的烦恼。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

  此次圆山创新大会为产业导师颁发聘书,漳州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位,县域重点产业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纷纷报名参加。其中有固定型产业导师24名、流动型产业导师8名,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等方式走进高校课堂。

  福建康之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林小晖是匹配到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产业导师,由于校企保持长期互动,林小晖早早备好了课程。“学校教育更多聚焦‘为什么’,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与扎实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世界的底层逻辑;而产业实践则直指‘怎么做’,核心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流程设计、工具应用以及动态权衡的艺术。”林小晖认为,作为深耕产业一线的实践者,这次被聘为产业导师后,希望能成为连接学术理论与实际的转化桥梁,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行业动态。

  “教材版本的更新迭代,常常受到学术出版周期的制约,导致其内容更新往往难以跟上产业技术发展步伐。以这次讲授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课程为例,当前正处于ISO9000新旧版本换版的重要过渡阶段。尽管教材中仍沿用旧版的内容,但学生们毕业后踏入职场,所面临的将是新版标准在实际企业环境中的广泛应用。”林小晖说,面对这一现状,产业导师需发挥关键作用。深入剖析新旧版本之间的差异点,紧密结合产业现场的新需求与新场景,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性,将教材中那些相对静态、固定的理论知识,巧妙转化为既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又能直接应用于企业实践的实用指南。

  产业导师用一线积累“怎么做”的经验,填补理论与应用之间的空白,让学生既懂原理逻辑,更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与之相对应,企业能够较早了解毕业生择业情况,更有针对性地招引对口人才。

  事实上,2017年漳州就在重点企业和高校开展科研人员“双向挂职”。“提前了解校与企的需求,另外建立产业导师库,将企业家纳入其中,便于学校师生选课。”漳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产业导师用心投入教学,固定导师签约两年,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教学经历还能作为职称评聘的依据。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产业领军团队“领航”,到科技副总“搭桥”,再到产业导师“育才”,再到“万才聚漳”行动计划“留才”,漳州以多维人才举措构建起“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的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锚定“十五五”新质生产力培育与人才强国战略,漳州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进一步深化“四链”融合,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不断升级科创平台,让更多英才在这里扎根生长,让智慧之花结出产业硕果,为漳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记者 杜正蓝)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