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转角遇见运动场

2025-10-31 08:19
| | | |


8月16日,福州榕华网球公园,因其位于高铁高架桥下的独特地理位置,吸引了不少网球爱好者前来运动打卡。陈天博 摄


  9月30日,村民在南安市美林街道的金枝村文体活动中心打球。创意大道桥下的这片活动中心,曾经遍布乱石杂草,一片荒芜。村“两委”带领村民清理乱堆的石材、拆除不必要的临时搭盖,建起了标准化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以及乡村大舞台等设施,为村民打造了一个集运动、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理想场所。王毅 摄


  厦门市海沧区古建筑欧阳家庙经改造成为体育智慧健身房,在最大程度保留古庙原貌的同时,将智能健身设备融入其中,打造兼具传统文化氛围和现代科技体验的健身空间。图为10月27日,市民在古庙健身房内运动。林梓健 摄


  新近竣工的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体育公园为周边6个村超2万居民提供了健身运动场所。图为10月28日,“永定土楼杯”2025年福建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在此举行开幕式。章宸睿 摄


9月5日,福州万象九宜城顶楼的气膜篮球馆,因其清凉的室内环境,成为许多市民应对炎热天气的运动选择。陈天博 摄


  厦门市思明区前埔水质净化厂的上盖空间,曾因功能单一、来者寥寥而显得沉寂。如今,这里已蝶变为“古楼·悦动园”,利用水质净化厂上盖绿地空间建设运动、休闲设施,将这片原来的封闭区域重新纳入城市活力版图。林梓健 摄


  仙游县榜头镇仙水溪滨水步道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运动休闲的好去处。仙水溪滨水步道沿溪而建,兼具步行与景观功能,是木兰溪重要支流仙水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的成果之一。林晓烨 摄


  10月29日,孩子在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的智慧体育公园运动嬉戏。这里拥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轮滑场、乒乓球场、智能跑道、智能健身驿站等丰富的体育设施,已成为市民热衷的运动打卡点。庄钊滢 摄

  有的“城市地标”是从居民的生活中“长”出来的。比如,那些从“金角银边”闲置地变身而来的运动场。

  伴随城市路网快速发展,大量桥下空间应运而生。以往,这些“灰色空间”或被闲置,或用于停车,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可达性差、与环境不协调等问题,甚至沦为城市景观的“伤疤”和管理盲区。

  如今,随着对城市桥下空间进行大量改造,随处可见“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动感十足”的景观,繁忙的交通“缝隙”正在变身运动的舞台,“城市褶皱”长出了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

  桥下空间焕新折射出我省城市空间利用走向精细化。近年来,我省“见缝插针”持续将体育场地设施“织”入市民日常生活,闲置空地、桥下空间、街角旮旯等曾被忽视的“城市边角料”悄然蝶变。

  发展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增加设施供给是前提。曾几何时,大型体育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它们不仅是政府完善区域配套、提升土地价值的重大投资,更是发展决心与城市形象的象征。以福州海峡奥体中心为例,其建设以2015年首届青运会为契机,有力撬动了整个新城的崛起,使之成为展现福州现代化形象的重要区域。

  伴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我省的大型体育设施已基本饱和,面对旺盛的健身需求,供给侧的任务更为突显。当下,更需要紧扣市民多元运动需求,从街巷小型空地等兼容性强的空间抓起,通过“见缝插针”完善15分钟甚至10分钟健身圈,让运动真正触手可及,让快乐健身就在家门口。

  空闲地、边角地、河湖沿岸、旧厂房、旧仓库、高架桥下、公共建筑屋顶……如今,一些原本乏人问津的“犄角旮旯”,一时间变成活力满满的“金角银边”,“转角遇见运动场”的生活惊喜处处可见。

  这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从追求“大而全”转向注重“小而美”的普惠均等,实现大型体育设施与家门口嵌入式场地的互补发展,进一步推动体育惠民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深化。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核心是人,人的活力就是这里的生命力。

  当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找到运动乐趣,当越来越多的闲置空间转化为活力场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组亮眼数据,也是跳动的脉搏,更是城市和乡村在拥抱变化、主动变革中变得更为宜居宜业。(肖榕)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