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出台中小学体育新措施,多维度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中考“三大球”抽考改为选考
记者29日从省教育厅获悉,《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日前印发,从保证体育活动时间、优化教学质量、完善评价体系等12个维度发力,旨在深入贯彻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保障上,《措施》明确全省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2小时”可由体育课、课间活动和课后服务中的体育锻炼等时间组成,各地结合实际指导学校“一校一案”制定实施细则。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积极推进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当天无体育课的学生,课后需统筹安排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各中小学每天至少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各学科教师不得“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活动时间,体育类活动课程作为课后服务基本必备的形式之一。
为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措施》提出按照“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保证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同时,鼓励探索走班制、大单元以及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灵活贯通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加强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强化体育教研及组织实施精品课程遴选推广,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师资配备方面,《措施》明确各地需结合实际,按小学不高于5∶1、初中不高于6∶1、高中不高于8∶1的班师比配备体育专任教师。针对体育课时增加可能导致的师资缺口,可通过辖区“走教”、返聘优秀退休体育教师、引进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优秀退役运动员及退伍军人等方式解决。支持高校与各地教育部门合作开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助教助训。有条件地区可购买第三方服务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同时要求制定体育教师培训计划,保障经费并分层分类实施周期性体育教师全员培训。
中考体育评价优化是此次政策的重点。《措施》明确,2026年起中考体育与健康考试中,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考试调整为日常检测,原中考分值调整至运动技能测试;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抽考改为选考,由考生从三个项目中自选1项考试。调整后总分值40分不变,其中必考类15分(1000米/800米跑、200米游泳)、选考类9分(“三大球”)、抽选考类16分(50米跑、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引体向上/斜身引体、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1分钟仰卧起坐)。具体实施细则由各设区市教育部门制定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此外,《措施》还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要求每所学校至少发展1项体育特色项目;各地中小学要把足球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并纳入课后服务;鼓励学校开发天台、走廊、架空层、墙面、地面等空间建设“微运动场”,探索学校与社区体育场馆、公共文体设施的合作共享机制;完善“省市县校班”竞赛体系,确保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1次校级以上体育竞赛活动;加强学校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备配备,大力推动学校急救教育,强化师生应急救护培训;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校领导、体育教师及班主任考核评价,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推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评价与管理各环节,探索构建学生体质健康数字档案。(记者 蒋丰蔓)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