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福厦高铁:让两大都市圈同频共振

2025-10-22 08:49
| | | |

列车经过福厦高铁线上的湄洲湾跨海大桥。邹碧峰 摄

  国庆假期前夕,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服装制造公司的负责人林强搭乘福厦高铁前往泉州、厦门洽谈合作。“乘坐高铁到厦门、泉州谈业务,就像通勤上班。”林强说,得益于福厦高铁的便捷,他和合作商之间面对面洽谈的时间更多了,与客户的沟通也越来越顺畅。这也助力他在泉厦两地谈下更多订单。

  自从有了福厦高铁,像林强这样的商务人士频繁地往返于福厦沿线城市及周边省份,让公司不仅在省内市场站稳脚跟,更把生意成功拓展至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福厦高铁将福州至厦门的列车运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拉近的不仅是两个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是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两个都市圈之间的距离,大大推动两大都市圈联动与协同发展。

链动千亿产业集群

  伴随产业协同深化,福州都市圈千亿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以宁德时代、宝钢德盛等企业为龙头,罗源湾、三都澳新能源和绿色冶金集群加速形成;以万华化学、中景石化等化工企业为龙头,以福州京东方、冠捷电子等电子企业为依托,环兴化湾化工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日益壮大。

  去年7月以来,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林向阳教授担任福建省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为了服务这家位于莆田的企业,他和团队往返福州、莆田两地的频率明显增多。“福厦高铁开通后,大大加密了福州到莆田车次,也缩短了时间,往返两地说走就走,很好地协调了我们在福州、莆田两地的工作。”林向阳说。

  作为科技副总,他带领大学多个科研团队入驻企业,将海带的产业链不断“拉长”。如今,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即食海带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累计取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50余项,填补了即食海带生产行业国家标准的空白。

  莆田市通过首创的科技副总制度,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科研人员到民营企业挂任科技副总,有效导入省会科创资源,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样的人才协作机制还有很多。近年来,闽东北“四市一区”签订《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福州市与南平市、宁德市协同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合作协议》《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福州都市圈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多项重要科技合作协议,为区域科技合作做好顶层设计。在福厦高铁助力下,科创人才实现高效跨区域流动,科创成果也得以跨区域转化。

发动“四圈一体”引擎

  福厦高铁的开通,让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形成“半小时交通圈”,为厦漳泉都市圈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今年3月初,一场“龙头带动 翼展鸿图”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在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举行。19个项目参与集中开竣工,总投资408亿元,涵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产业赛道,以及优质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领域。这是厦漳泉都市圈构建产业圈,增强协同动能的一个缩影。

  厦漳泉都市圈提出构建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生态圈“四圈一体”,将厦漳泉都市圈打造成现代化都市圈典范,推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加速快跑。

  今年9月底,2025年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第六届创业项目推介会暨厦门“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会在厦门圆满落幕。这场由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5市人社局与厦门市集美区政府联合主办的创业盛会,汇聚超100个优质项目、近20家孵化与风投机构,吸引500余名创业者与投资人参与。

  对接会不仅达成多项重磅合作,更勾勒出闽西南区域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的新图景。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核心优势在本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泉州纺织服装智能改造、龙岩生态农业创新、三明林业资源开发等地方特色项目,通过展会实现跨市资源对接,推动区域产业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催动我省南北产业协同

  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的联动与协同发展,是福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之举。福厦高铁让福州厦门两地间形成“一小时生活圈”,为此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以高铁为纽带,两大都市圈积极探索共创共建发展模式,包括推进众创孵化平台、共建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等飞地经济,提升产业合作水平。

  237个项目完成投资超800亿元,超序时进度5.4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闽东北协同发展交出亮眼“答卷”。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由福州、莆田、宁德、南平、平潭综合实验区组成的福州都市圈自2021年获批以来建设成效显著,已成为闽东北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

  金秋时节,罗源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工地上吊臂挥舞、机器轰鸣。作为罗源首个新能源“链主”项目,该项目将与宝钢德盛一起打造“绿色冶金+新能源”产业格局。

  走进厦龙山海协作科创园,这里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园区负责人蓝小兵告诉记者,如今厦龙山海协作科创园已然成为招商引资的“强磁场”。截至目前,已有华能电气、逢兴机电、希恩凯、亿松机械等12家企业签约入驻园区。

  为满足更多企业的入驻需求,厦门火炬高新区拟再提供3000平方米写字楼用于二期建设。与此同时,厦龙山海协作产业园首期合作项目一期110亩用地,也将于近期挂牌出让并开工建设。厦门的优势资源更快速、更高效地辐射到龙岩,龙岩的产业基础和成本优势也能更好地与厦门互补,形成“厦门研发、龙岩生产”“厦门孵化、龙岩转化”的产业协同新模式。(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冯川叶 卢超颖 黄雨昕)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