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就业“好饭碗” 稳住民生“压舱石”
——厦门全力打造“就业友好城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8月22日,厦门市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专场对接会举办,毕业生在AI模拟面试专区体验。(资料图片)
在海沧区“鹭职里”,老师在教学员做红色大花蝴蝶结。林梓健 摄
6月14日,厦门举办首场全媒体运营师创意策划方向高级工(三级)技能等级认定。(资料图片)
“春风行动”列车招聘会(资料图片)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更是保障民生福祉的“压舱石”。近年来,厦门始终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紧扣“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确立“就业政策优先、就业结构优化、就业服务提质”三位一体发展路径,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通过改革创新、数字赋能、多方协同、精准服务等举措,厦门打造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体系,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既稳稳托住260万在职职工的“饭碗”,更给55万高技能人才搭建起发展舞台,成功探索出具有特区特色的就业发展新路,书写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动就业提质扩容的时代答卷。亮眼数据印证成效:近三年厦门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6万人左右,2025年1至9月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4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92.73%。
此前,在北京举行的“城企协同・共促就业友好”发布会上,厦门从全国50座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入选“就业友好城市”首批名单。该评价体系围绕产业发展支撑、就业服务保障、职业发展潜力、生活环境品质、人才就业生态五大核心维度,综合评判城市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际成效,厦门的入选,正是其在上述领域持续发力、成效显著的生动注脚。
政策筑基
从“漫灌”到“滴灌”
“以前申请补贴要跑三个部门、填五张表,现在稳岗返还、就业奖补等资金直接到账,连申请按钮都不用点!”厦门奥佳华集团按摩椅平台人力行政总监何兵的感慨,道出厦门就业政策“免申即享”的便捷。
今年开春,这家厦门制造业龙头企业面临350人用工缺口,在政策补贴与人社部门“跨省招工+零工驿站”组合服务下,3月底便招满员工,生产线未停过,还借“招用应届生补贴”定向吸纳技术型青年,为智能制造升级储备人才。“政府部门从稳岗、招工、降本多维度发力,切实为企业减负。”何兵说。
稳住企业基本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就是守住千万劳动者的“饭碗”。厦门深知这一点,始终将就业优先战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锚定经营主体需求创新构建“政策协同+政策供给+政策评估”三维体系,推动就业政策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升级,让就业提质扩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形成“企业有活力、就业有保障、发展有底气”的良性循环。厦门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处处长张艺苗说,厦门坚持高位推动就业工作,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
政策协同上,厦门将“实现充分就业”等内容纳入《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人社、发改、科技等部门联动建立岗位挖潜扩容协同机制,今年已征集8.2万个就业岗位(含政策性岗位5700余个),财政部门年均安排约4亿元就业补助资金,连续多年将“就业优先工程”“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让就业工作既有顶层设计又有落地抓手。
一次性稳就业奖补、招工招才奖励、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供给“真金白银”,让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更强。2025年上半年,厦门通过“直补快办”“免申即享”等创新模式,减收失业保险费8.44亿元,惠及26万余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0.93亿元,覆盖3.9万家企业;发放各类惠企补贴0.7亿元支持企业招工招才,惠及4755家企业。针对中小微企业这一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厦门更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明确对吸纳2025届应届毕业生、稳定就业3个月的企业给予每人3000元补贴。
集美区先行试点就业质量评价分析,动态调整政策:高校毕业生留集难,就出台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奖补、求职免费住宿、企业青年人才生活补助等“实习实训、求职创业、安居保障”三阶段闭环政策;小微企业招才难,就将补贴门槛从“参保6个月”降为“3个月”;新业态企业用工波动大,就优化稳岗返还计算方式,让政策更贴合市场实际需求。
厦门还跳出“单一补贴”的传统思维,为不同重点群体打造“全周期服务链”,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每一位有需要的劳动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校园招聘+免费住宿+人才补贴”,截至目前,已为超过1万人次毕业生提供来厦求职“一张床”免费住宿服务,累计发放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达22亿元;为农民工搭建139个省外劳务输入基地,2025年新增首次来厦务工人员25.4万人,近两年发放“平安返厦”交通补助4850万元,惠及19.4万人次;2023年以来为退役军人、宝妈、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186场,开发近3万个“宝妈岗”、1269个残疾人就业岗位;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构建“四个一”保障体系,推动10家快递企业1195名临时工单独参保工伤保险,不断筑牢民生兜底防线。
结构优化
从“错配”到“适配”
从事机务维修20年,厦门航空机务维修员廖鲁闽手握行业认可度极高的“民用航空器维修执照”,年初他因无法对接地方技能评价体系,难获高技能人才待遇,也难匹配企业需求。彼时,厦门航空正为机务维修高技能人才短缺发愁。这种供需错位,曾是厦门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典型表现,根源在于产业升级与技能人才供给不同步。
为破解难题,厦门紧扣“4+4+6”产业需求,以“鹭岛匠心之光”技能人才季为引领,通过“技能提升、人才评价、提质挖潜”三方面积极探索就业结构优化新路径,推动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适配,既帮劳动者打破职业成长天花板,也为产业补上人才缺口,逐步实现“好就业”向“就好业”的跨越。
在技能提升方面,厦门从“供给端”精准发力:先搭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实训网络,现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24年以来,累计培训26189人次,8875人取证,覆盖航空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等急需紧缺职业工种,从技能层面缩小劳动者与企业需求的差距;2025年以来,更以“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实施“强基工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6万人次,并同步推进“金砖+”培训计划。此外,成立技工教育联盟,推动148家企业与10余所院校联动,厦门技师学院与多家海外机构合作并设立技能人才海外培养工作站;集美工业职业学院、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紧跟低空经济、无人机等新领域调整专业,让人才培养始终从源头贴合产业需求。
通过人才评价体系优化有效打破“证书与岗位脱节”梗阻。“企业最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基于这样的认知,厦门首创“五个一”评价体系模块,涵盖职业标准制定、教材开发、考核工具包、专家团队、质量督导制度等内容,形成“评价—培训—使用—激励”闭环管理(获人社部推广),核心是赋予企业评价自主权,直指传统评价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痛点,从根本上打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厦门航空还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开展“一试双证”试点,将执照与技能证书直接对接,廖鲁闽等392名厦航员工实现“一次考核、双重认可”,同时获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骨干选拔双重资格。
今年以来,厦门港务控股等14家龙头企业累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8605人次,发放证书5640本,覆盖航空维修、港口物流20余个特色产业领域;数字经济领域试点“一试双证”,1691人次受益。截至9月,全市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2万人次,发证2.3万本。
此外,厦门市每年动态更新紧缺工种清单目录,引导技能人才流向高增长领域就业;发布87项工资价位,引导企业设立技能等级津贴;鼓励国有企业按学历标准落实技工待遇,让技能认证与岗位需求、待遇激励有机衔接。
厦门还在提质挖潜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激励体系留住技能人才:“全国技术能手”纳入高层次人才,享10万元奖励;企业新引进的预备技师按本科生标准享1万元补贴,工资、职称评审等方面同等待遇;全市建成7家国家级、100家省级、151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大师带骨干、骨干带新人”培养模式;2025年厦门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全省率先将管廊运维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兴职业纳入市级竞赛,让“凭技能出彩”成为共识。
如今,厦门技能人才总数超100万,高技能人才55万,提前完成“十四五”增量目标,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技能照亮前程’系列培训行动,继续打造‘鹭岛匠心之光’技能人才工作品牌,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厦门市人社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吴目国说。
服务提质
从“被动”到“主动”
海沧区“鹭职里”近邻就业站内,65岁的李昕边剪衣服线头边说:“退休了,在家闲着,现在能接孙子,还能用手艺月赚近4000元!”几个月前,她还因高龄求职碰壁,如今在这里不仅有了收入,还结识了好友。这个“不限性别、年龄、时间、学历、场所”的就业站,自4月启用以来已帮500余名宝妈、银发族在家门口就业,破解传统用工“时间固定、年龄限制”的痛点。
这份“家门口的踏实”,体现了厦门就业服务的温度——就业服务的质量,从不是冰冷数据,而是劳动者指尖的踏实感。为了这份温度,厦门以“公共服务筑基、AI数智赋能、权益保障兜底”为方向,推动就业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赋能”转型。厦门因此入选首批“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创新“就业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
在“鹭职里”,服务不只给岗位。48岁的傅女士经免费培训学会焊枪操作。“赚了钱,还学了新技能。”傅女士说。厦门开设手工编织等课程,老师手把手带教、骨干工友互帮互助,不少人从“日赚几元”的新手成长为“日入几十元”的熟练工。“高质量就业不只是‘有活干’,更要‘有成长’。”厦门市劳动就业中心主任李志伟说,“‘鹭职里’近邻就业模式已复制推广,未来将向更多街道铺开,让就业机会向基层延伸、向困难群体倾斜。”
厦门依托全市7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558个村居、26个零工市场(驿站),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社区和各类社会服务力量,建成“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2023年以来,走访28.7万名失业人员,为有求职需求的1.33万人推荐5.34万次就业岗位;翔安区为企业定制“跨省招工+本地储备”方案;同安区举办夜市招聘会,40家企业“摆摊”,2400人到场;每月19日的厦门市人社局“一九好鹭职”公共就业服务日更围绕不同群体开展特色活动,8月推出“‘青春之歌’创业大赛+高校毕业生夜市招聘”双拼活动,助力青年人才就业,9月推出“‘家门口’就业服务+创业孵化基地巡回指导”组合服务,实现就业创业服务“零距离”。
线下阵地扎根社区,线上“i就业”平台同样贴心,服务更精准。2025年4月植入AI大模型后,它就成了会“读心”的“就业红娘”——自动筛选推送未就业困难群体到社区,助力网格员开展“131”精准帮扶,为企业、求职者精准画像、自动匹配,助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受益者海沧区“宝妈”胥成萍因要照顾孩子,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平台根据她的时间、需求,精准推送育婴直播培训课程,如今她在家开播,月入5000多元。
目前,“i就业”日均服务企业超1.2万家次、劳动者超0.5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服务企业42万家次。它还像个“预警哨兵”,建立全市企业用工监测机制,针对“4+4+6”产业设专题模块,实时跟踪企业。今年还将探索建设“就业呼叫中心”,推动实现“省—市—区(县)—街(乡镇)—村(居)”的政策协同、信息协同和服务协同,让各项就业政策服务触手可及。
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厦门的守护更为周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自2023年9月成立以来,共受理新就业形态案件1682件,涉及金额3600多万元;“益鹭保”每人每天0.4元可享40万元保障,已为5万人次投保;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信息系统实现对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智慧化动态监管。美团骑手欧阳佳雄说:“累了能去服务站,被少算配送费还能‘云调解’,现在打零工让我很踏实、很安心。”
厦门8月底出台的《厦门经济特区网约配送员劳动权益保障若干规定》,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市784个服务点位已实现“定位落图”,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保障;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商会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创新治理欠薪各项工作机制,今年已为8900人次追回工资8247万余元。厦门还牵头闽西南五市人社部门携手打造创业协作平台,今年9月举办的第六届创业项目推介会,汇聚超100个优质项目、近20家风投机构,促成上海万港投资与厦门新空间航天5000万元投资合作,更推动泉州纺织智能改造、龙岩生态农业等项目跨市资源对接,通过“政策互通、资源共享、服务联动”,让创业动能在区域内流动,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从精准施策为企业赋能纾困,到技能提升为产业提质升级,再到优质服务为群众暖心兜底,厦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从要素单点发力到就业生态系统营造”的转型。
“就业从来不是孤立的民生问题,而是与城市发展、产业转型深度绑定的系统工程。”厦门市人社局局长周昱表示,未来,我们要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进一步构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记者 林泽贵)
记者手记
高质量充分就业里的共富逻辑
在厦门,“饭碗”从来不是简单的生存载体,而是承载着共同富裕愿景的民生符号。从“鹭职里”近邻就业站宝妈、银发族用灵活工时实现“顾家赚钱两不误”,到厦门航空机务人员凭技能认证迎来收入与职业发展的双重跃升,这座城市正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纽带,将“个体增收”与“区域共富”紧密串联,勾勒出民生与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
厦门的实践,打破了“就业只是找工作”的传统认知,构建起“政策—结构—服务”协同发力的生态体系。政策落实方面,它跳出“大水漫灌”的惯性,以“免申即享”“智能评估”让补贴精准触达企业与劳动者,不仅稳住了就业基本盘,更让中小微企业这个就业主力军有了扩岗底气;结构优化方面,它直击“技能与产业错配”痛点,将人才评价权交还企业,用“一试双证”“三级实训网络”架起“技能—岗位—收入”的连通桥。
值得关注的是,厦门始终把“兜底”与“赋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i就业”平台的AI匹配让困难群体不再“求职无门”,“益鹭保”的低成本保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筑起安全网,闽西南五市的创业资源联动则让就业机会突破地域界限。这些体现了厦门对“共富”的深刻理解:不仅要“有活干”,更要“有尊严、有成长”。
当就业从“生存需求”升级为“发展需求”,当政策红利转化为每个个体的获得感,厦门的探索证明: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稳定经济的“压舱石”,更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记者 林泽贵)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