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等待 英烈魂归陵园
9月2日上午,东山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祭奠抗战烈士活动,在东山抗战烈士陵园举行,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抗战烈士脱帽默哀,行三鞠躬礼,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
作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和抗战胜利纪念日,这里都会开展祭奠抗战烈士活动,重温抗战时期东山军民同仇敌忾、屡次击退日本侵略者的壮举,追忆抗战烈士在这一片土地上留下的故事。
“这位是朱九,拒绝给日军船只引航倒在敌人的刺刀下;这位孙忠班长遭到日机扫射,血染沙滩,牺牲时不满30岁……”面对眼前一块块墓碑,现年81岁的东山县政协原文史员陈炳文如数家珍,“这位名为范仲良的烈士是7月份刚迁入东山抗战烈士陵园的,加上他,这里共长眠了367位抗战烈士。”
范仲良何许人也?为什么近期才迁入陵园?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原来,85年前,在东山岛第三次与日寇的大规模作战中,一位安徽籍排长在白埕村阻击战中壮烈牺牲,被村民安葬于荒野外。
2020年2月的一天,陈炳文在铜陵镇偶遇家住白埕村50多岁的林阿顺。无意间,林阿顺提到,白埕村外还埋葬着一位当年英勇牺牲的排长,村民称其姓“高”。早年间每逢清明节,有些老人会自发前往扫墓祭拜,可随着这些老人去世,如今已无人知晓“高排长”的墓址。
2020年4月初,以东山三次抗战为题材创作的报告文学《七副碗筷》的作者吴玉辉,在东山召开审稿会。应邀参加的陈炳文提供了白埕村这一重要素材,引起了吴玉辉和参会者的关注。随后,东山县委宣传部组织陈炳文、许培斌、林定泗等文史员赶到白埕村。在村干部的指引下,他们在村东面一座沙丘的木麻黄树下,终于找到了“高排长”的墓地。
清理后可见,竖立的墓碑上写着姓名“花仲良”三字,碑文显示:“陆军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五旅第四四九团第一营第三连少尉排长,安徽亳县(人),中华民国廿九年二月(1940年2月)”。
经查阅《东山县志》,记载的是“范仲良,四四九团少尉排长”,职务、名字相符,可墓碑上却写着姓“花”,村民为何又称其为“高排长”?
带着这些疑问,陈炳文、许培斌等人认真查阅历史资料,多方求证及多次研究分析后认为,1940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三次与日寇开展大规模决战,范仲良在2月12日的一次战斗中,率领全排战士死守白埕村滩头,壮烈殉国。
之后,东山县委宣传部联系到安徽省亳县(今为亳州市谯城区),通过热心人士帮忙查找、核实,最终确认烈士姓“范”。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初,东山县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将范仲良烈士墓迁入东山抗战烈士陵园。
“抗日英烈魂归陵园,我心安了!”在古榕环绕、庄严肃穆的东山抗战烈士陵园,陈炳文在范仲良烈士墓前感慨道。
这场跨越85年的等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烈士英魂终于在这片承载着无数英雄记忆的土地上安息长眠。(报业集团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谢汉杰 欧东茵 发自漳州市东山县的现场报道)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