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涵江:“一站式”治理绘就平安新图景

2025-04-30 08:35
| | | |


涵江区法院联合民政、妇联、社区等部门共同化解矛盾纠纷。陈鹂 摄


群众在梧塘派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办理业务。林鸿达 摄

涵江区涵西街道综治中心窗口 林仪 摄

群众在涵江区综治中心窗口办理业务。黄震 摄

  4月15日,宽敞明亮的涵江区综治中心大厅里,群众正通过智能取号系统有序办理业务;同步接入的街道综治中心监控大屏上,网格员巡查轨迹实时跳动。涵江区“区街两级联动”的现代化治理图景徐徐展开。

  近年来,涵江区通过资源整合、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以“一站式”集成服务实现98.36%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而首批完成标准化建设的涵西街道综治中心,则以“网格化+云端治理”模式达成97%的矛盾纠纷化解率,两级平台协同发力,共同构筑起平安建设的“立体防线”。

资源集成

从“多地跑”到“一站办”

  窗口服务、诉讼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社会心理服务、公共法律服务……走进涵江区综治中心,敞亮整洁的办事大厅里,一体化开放式的受理窗口整齐排布。

  “以前办事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进一扇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省心又省力!”近日,涵东街道苍然社区居民陈女士在涵江区综治中心仅用2小时便解决了困扰半年的劳务纠纷。

  这一高效服务得益于该中心创新的“常驻+轮驻+社会组织”三级协同机制。

  劳务纠纷往往涉及劳动仲裁、法律援助、情绪疏导等多环节,传统模式需群众在多个部门间反复奔波。“三级协同机制通过司法局、劳动仲裁委等常驻部门提供‘立案—调解—司法确认’一站式服务,避免群众在仲裁院、法院间折返跑,此外还有人社局、工会按需进驻,联动制定解决方案。”涵江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郭孙涵介绍,去年来,区综治中心整合法院、检察院等14家常驻部门“全时段坐诊”兜底高频业务;市场监管、住建局等12家轮驻机构“按需补位”攻坚复杂问题;台胞调解室、心理咨询师协会等8类专业组织提供定制化调解服务。

  市民王女士因新房装修押金退还问题与物业公司僵持不下,多次协商未果后,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涵江区综治中心。原来,物业以“墙面改造违规”为由扣留其2万元押金,但拒绝提供具体验收标准。

  综治中心迅速启动“评估+调解”双轨机制:联动住建局专家现场勘验,引入物业协会代表、律师团队召开联席会,调解协议达成后,法院驻点法官完成司法确认,全程仅用3个工作日。

  “从扯皮四个月到三天解决,这才是老百姓需要的‘公道站’!”收到全额退款的王女士特意送来锦旗。

  为了让群众办事从“多地跑”变成“一站办”,中心还同步构建“派单—吹哨—督办”智能闭环:网格员通过APP“一键吹哨”上报事件,系统自动匹配责任单位并限时督办。

  如今,群众进综治中心“一扇门”,便能让各类矛盾纠纷找到“出口”,让办事维权“找得到、问得清、看得懂”。今年以来,该中心累计受理矛盾纠纷122件,调解成功率98.36%,群众满意度达99.2%。

实战赋能

“五步流程”闭环解纷

  遇到问题找法,化解矛盾用法。如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成为各级综治中心的鲜明特征。

  “你车停在我店门口,影响我们做生意。”“这是公共停车位,属于公共资源,为何不可以停?”

  4月24日下午,在涵江区涵西街道办事处综合治理中心调解室,一场邻里纠纷调解正在进行。某鞋店老板康女士因停车位问题与邻里发生纠纷,向社区矛盾调解员反映:“商户老板郭某为了自己商铺做生意,占用了停车位,拒绝他人停放。”

  在了解清楚情况后,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干部组织派驻法官、民警、调解员联合“会诊”,经过3小时协商,最终郭某表示不再私自占用公共停车位,矛盾得到解决。“调解员依法办事,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康女士说。

  这样的场景,正是涵江综治中心“五步流程”机制的缩影。“中心构建‘排查—联动—分级—联调—回访’五步闭环机制。”涵西街道办工作人员林仪介绍,通过人民、行政、司法调解“三调衔接”,实现矛盾精准研判与协同化解。

  涵西街道是涵江的中心城区、老城区,共辖新老9个社区的40多个小区,老社区商业多,矛盾纠纷多;新小区则多聚焦在物业纠纷上。对此,街道在全街划分102个网格,将102名网格长、3663名单元长和驻居民警、社工以及党员、驻居干部等力量捆绑组队、组团服务、深耕一线。

  “中心通过规范化建设,推行‘一站式受理、多元化调解’,让矛盾纠纷解决像‘菜市场’一样贴近群众。”林仪介绍,在矛盾纠纷的调解过程中,借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金牌调解员等力量,构建共同参与、相互配合、联合调解工作格局。

  此外,面对“五小问题”(小案件、小纠纷、小诉求、小隐患、小问题),中心建立快速联处机制。苍林社区九旬老人林某因赡养问题求助,调解员联动司法所、社工站,当天促成其子签订赡养协议;尚书夜市摊贩纠纷经“三官一律”调解,双方握手言和……今年以来,类似案例已化解93起,2024年96%的网格事件在社区一级解决,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居、大事不出街”。

智慧治理

数据跑腿提效能

  在涵西街道综治中心,一块智慧大屏正跳动着基层治理的“数字脉搏”——辖区102个网格的社情民意、风险隐患实时汇聚成动态热力图,网格员的巡查轨迹与事件处置进度通过不同色块精准标注。这一全景可视化的治理场景,正是莆田市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的生动实践。

  “我们通过在平台的矛盾化解衔接指挥专题录入纠纷类型、纠纷性质、化解方式、涉及单位等相关信息,平台即可生成‘纠纷信息、关联事件、办理记录、催办记录、纠纷调处、回访记录、事件访查’等数据库。”林仪介绍,该平台经数据联通,自动接入“全市一张图”平台,整合人口、房屋等数据400万条,网格员通过手机APP动态巡查,上报矛盾纠纷事件,实现矛盾预警、事件处置全程数字化,提升事件调处时效性。

  “过去等着矛盾上门,现在追着风险治理。”涵江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黄金富指着指挥大屏介绍,通过打通法院“分调裁审”、公安“雪亮工程”、信访“接诉即办”等9个系统数据池,实现风险预警前置、资源智能调配和效能动态追踪三大突破。

  在小区散步时,居民张先生被高空抛下的花盆砸中,与业主发生纠纷。调解员上传张先生轻伤认定书等信息后,平台很快就整理出赔偿金额等关键要素。工作人员核实、调整相关数据后,一键生成纠纷处理方案,全程不到10分钟。

  数字化变革更延伸至居民生活末梢。在涵西街道党群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机整合120多项高频热门事项,向居民提供全时段“不下班”自助查询和业务办理服务。

  数据流动代替群众跑腿,算法推演辅助人工决策。随着“基层智治助手”不断进化,涵江区正用科技之笔绘就“矛盾预防在云端、纠纷化解在家门”的治理新图景。(报业集团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林亦霞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