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精心培育社工人才 精细深化社会治理
吴菲菲在金安社区开展社工服务。
社工在湖里区对口帮扶的宁夏东乡族自治县开展儿童服务项目。
社区居家养老人群的细心呵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活动,失独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在湖里区,老百姓关心关注的一件件具体小事里,都有社会工作者活跃的身影。
2007年,湖里区启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成为7个“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城区”之一。以此为契机,湖里区创新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新路径,并持续打造社工机构和专业人才成长摇篮。
15年来,湖里区社工机构发展到18家,拥有社会工作专职从业人员200多名,服务项目上百个,实现社区购买社会服务的全覆盖;先后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湖里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湖里区将社区作为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主阵地,以高质量社会工作推动全区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
制度先行,加速社工人才扎根
“2015年,我来到厦门工作,当时这里的社工行业正在兴起,尤其是湖里区,聚集了一批社工机构,而且政府对社会工作也十分重视。最终,湖里区良好的政策吸引了我,决心‘留厦’。”回忆起多年前选择湖里区这片社会工作热土时的情形,童缘社会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盛俊锋依然记忆犹新。
童缘社会服务中心是一家致力于儿童保护、儿童参与、儿童发展的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在盛俊锋看来,作为厦门特区发祥地的湖里区,工业发展早,外来人口众多,因此针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社工服务大有可为。多年来,机构扎根于流动人口聚集社区,通过承接政府购买及基金会项目,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和社区居民融合,营造社区文化,已为多个社区提供服务。
同样把湖里区作为社工创业梦想第一站的,还有来自龙岩的林玉瑞。2013年,他创立培善社会服务中心时,社工服务还未普及,他花了几个月才接到了第一个项目。
但令林玉瑞感到欣慰的是,在湖里区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社会工作和社工机构越来越被大众所了解,社工服务、专业社工慢慢走进社区,走到居民身边,成为社区治理和服务居民的重要力量。
“发展社会工作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推动社会工作,首先得培育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湖里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从试点工作启动之初,湖里区就聚焦引才留才难题,在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下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智汇湖里”人才强区战略的意见》《关于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意见》《社工人才住房保障申报指南》等十余项政策措施,通过边试点、边总结、边优化,健全完善社会工作发展体制机制,吸引留住优秀社工人才。
坚持制度先行,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福利。湖里区将社工人才纳入市、区拔尖人才评选范围,拿出真金白银对社工人才进行奖补,是全市唯一出台社工人才奖励政策的区,奖励力度为全省最大。只要在湖里区连续从事专职社会工作服务满4年的资深社工,就能获得3万~4万元一次性工作补贴和每年0.6万~1.2万元的住房补贴。引进的高层次社工人才,更是能获得20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贴。
此外,湖里区还成立区社会组织服务园、区社会组织党建服务中心两个社会组织孵化和服务园区,实施“3年免租,后续提供租金优惠”的扶持政策;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纳入区、街财政预算,建立常态化投资机制,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湖里区每年购买社工服务的预算经费均达到1500余万元。
“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对我们这些草根创业者来说十分难得。”在开心社工服务中心创始人韩秀云看来,“放水养鱼”让人才和机构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作为全国试点以来,湖里区成为三场全国社工经验交流现场会的举办地之一,推动社工行业不断发展,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下沉一线,补齐民生服务短板
在江头街道(吕岭)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人们或三三两两围坐着聊天,或独自认真练习书法,或在社工的陪伴下安静地坐在轮椅上休憩……如今,“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不仅在社区成为现实,而且正进一步升级,借助更多专业化、智能化的服务,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棘手难题。
吕岭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居住在社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有1000多人,许多家庭在长期护理、医疗需求等方面面临困境。从2011年开始,吕岭社区就在区、街财政支持下,出资购买居家养老专业社工服务,并通过专业的社工养老服务机构,整合各方资源,提供社区照料服务、长者餐饮服务、居家上门服务等一体化的社区居家养老全链条服务,让有需求的老年人或残障人士无后顾之忧。
近年来,随着像吕岭社区这样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的社区越来越多,一张社工服务网在湖里区加速铺开,仅培善、童缘、合携、沐风、开心等5家社工机构就通过建立困境儿童动态家庭档案、家庭风险评估、心理咨询等方式,累计服务困境儿童家庭近500户,发展近百名志愿者与困境家庭结对。
此外,社工主动融入社区网格化治理工作,推动各项民生服务向网格、向小区拓展延伸。在吕岭社区,霞辉社工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拓展“健康大篷车”服务,协同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业委会、志愿者,把健康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并把服务模式推广至7个小区,筛查出近百个高危病例并进行预防干预。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动社工力量下沉基层一线,协同社区形成服务群众的合力,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湖里区不断拓展社工服务领域,紧扣民生所需,为老年人、残障人士、青少年儿童、吸毒戒毒人群等特殊困难群体解决疑难问题。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思想与‘助人自助’的社工专业精神相结合,精准回应居民需求,打通惠民服务的‘最后一米’。”湖里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更多领域,社工正发挥作用,服务大局。
推进脱贫攻坚,社工机构不仅发挥优势帮助筹集帮扶资金,还在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把先进的经验带到湖里区对口帮扶的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以来,湖里社工第一时间投身防疫一线,招募志愿者并协助社区完成核酸检测等防疫工作,成为防疫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
聚焦专业,强化优质人才储备
一面是围绕社工人才落地,加速筑巢引凤;一面是发挥社工人才优势,助力服务民生。多年的创新探索中,湖里区始终坚持把培育壮大社工专业人才队伍作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持续在社工人才专业化方面下功夫。
2016年毕业于集美大学社工专业后,吴菲菲进入厦门开心社工服务中心工作。6年多的时间里,她专注社工领域,把热爱和事业相结合。上月,她获评第三批厦门市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是该批次入选人员中最年轻的社工人才之一。
“厦门市和湖里区良好的人才培育体系为我们年轻社工的成长搭建了通道,也让我们扎根社区、服务居民更有奔头。”吴菲菲说。
通过持续打磨专业本领,不断获得认可和成长,这在湖里并不是个例。湖里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社工尤其是经验丰富的社工,既是建立专业化、本土化社工人才队伍的关键,也是服务民生、促进社区创新治理领域的专业力量和重要补充。当前,湖里区已形成一套助力专业人才成长的育才体系。
对外,通过建立由42名高校专家和51名实务人才组成的区级社工人才库,聚才汇智,“以才生才”。这支“专家+实务”的湖里社工专家顾问团队,根据人才专长、特点和研究领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督导培训及社会工作相关课题研究,已组织培训讲座超百场,督导团体工作坊500余次,专题课题调研10余个。
对内,在社区建立社会工作室,成立由社区居委会主任为组长,具备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骨干组成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组,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与专业社工机构配合开展工作,通过项目实践,促进社区干部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打开了我服务社区和居民的视野和思路,更多的专业课程则进一步提升了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基层社区工作了9年,吕岭社区宣传委员沈岸芳感慨颇深。2014年,她成功考取中级社工证,并积极参与社区的社工服务项目,在实践中锤炼专业能力。
一系列人才培育组合拳正在发挥效用。数据显示,湖里区现有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人、高级社工师3人、省高层次人才1人、省级优秀社会工作人才6人、厦门市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7人、区社会工作领军人才4人。截至2022年6月,全区街道、社区、社工机构从业人员中,共有1179人考取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廖丽萍 吕志豪 文/图)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