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供销“四张网” 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围绕这一目标,各地涉农部门久久为功,一场场“三农”工作的深刻变革正悄然重塑乡村面貌。
近年来,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以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为统领,精心编织农资供应暨社会化服务网、农产品销售网、再生资源利用网、城乡综合服务网“四张网络”,将传统供销服务升级为覆盖全链条、融合新业态的现代化体系,在八闽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图景。
筑牢农资供应暨社会化服务网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晨光熹微中,长汀县三洲镇供销农场智慧农业服务中心的无人机群缓缓升空,对连片稻田进行精准施肥。这座由旧粮站改造而成的服务中心,整合了35台套农业机械、6台植保无人机和智慧育秧系统,为2万亩农田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服务。
“过去种地看天吃饭,现在靠数据种田!”当地农户李明峰指着手机上的“农耕保姆站”APP介绍,通过平台预约农机服务,每亩成本降低300余元,产量增长15%。
将乐县供销社组建托管员、农机、农资、金融4支服务队的机制同样引人注目,通过与50个村集体合作,推动农资团购率达85%;在福州长乐,供销社构建起“县配送中心—乡镇服务中心—村级网点”三级网络,春耕期间供应化肥5300吨,配送覆盖率超90%;南安市供销社布局40家农资网点、6家庄稼医院,省级供销社示范庄稼医院荣誉花落官桥、洪濑两镇……
福建正以科技赋能传统农资服务,让“智慧农业”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推动技物结合,如今福建省级层面已建立起27家福农庄稼医院、7家惠农综合服务中心和80多个示范试验基地,为供销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农户开展免费测土,提供20多种套餐施肥技术方案。
各地基层供销社也建立起庄稼医院近千家,初步构建了省供销社“庄稼医院”总院—设区市中心院—县级分院的联动合作机制,同时探索“统配、统测、统供、统施”全程服务模式,利用手机APP、微信等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配方施肥服务,并通过智能配肥站等创新手段,促进了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
搭建农产品销售网
架设产销对接金桥
“这款红心火龙果甜度高达18°,现在下单享产地直发价!”在漳州数字供销平台的直播间,主播手持将乐县蛟湖基地的果品,两小时收获5000余订单。这个融合了“供销+电信”“供销+跨境电商”等8种模式的数字平台,年交易额突破3300万元,订单量超64万单,成为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高速路。
成功的品牌化战略,也是多地供销社打开农产品销路的关键。宁德供销社培育了“闽农品集”“德供山水”等系列品牌,前者入选供销合作总社发布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示范案例;莆田涵江区社探索出“稻菌轮作”特色路径——与农科所合作建立羊肚菌基地,打造“望江萩水”品牌,实现“亩产千斤粮、千斤菌”的双丰收,产品均价提升40%。
以打造供销品牌为引领,“供销集市”等系列产销对接活动也在福建省供销社组织下开展,通过与对口帮扶省市积极联动,带动基层社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今年以来,全省供销社系统共举办“供销集市”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138场,共设展位2087个,累计成交额5430.08万元,助力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751.93万元。
同时,福建省供销社还打造了“福供优品”农产品流通线上平台,推动发展产地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从线上直播到线下展销,从品牌打造到配送网络建设,福建供销系统正构建“产销一体化”的现代流通体系。
构筑再生资源利用网
描绘绿色发展画卷
在福州新供再生资源公司的数智分拣中心,成批量塑料瓶在流水线上快速滚动,经由智能设备精准分拣。这座月处理600吨的现代化工厂,通过“环保驿站+大数据平台”模式,使垃圾减量率达98%以上。目前,福州已建成100座环保驿站,2024年回收废纸5053吨、废塑料1320吨,探索出“前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利用”的全链条治理路径。
南平市的凯盛供销产业园则将循环经济做到极致。该园区整合13家回收企业、128个网点,建成废钢回收加工中心、报废汽车拆解回收中心。产业园所在的建阳区已初步建立了以园区为中心,延伸至村级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和市域经营网络。截至2024年底,园区累计收购废钢近70万吨、拆解报废汽车超3万辆。
宁德供销社联合宁德东侨经开区“水滴分”智能管理平台,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农产品活动,实现资源高效回收和居民获利;漳州推行“两网融合”模式,再生资源回收与环卫清运网络协同运作;泉州丰泽区社开展“5+N+1”安全环保检查法,推动系统企业全部获评二星级安全单位……绿色发展理念正通过供销网络,转化为城乡的美丽实践。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福建省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供销社系统正积极对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发展回收网点、中转站和分拣中心,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再生资源业务从“废品买卖型”向“环境服务型”转型升级。
赋能城乡综合服务网
构建便民生活圈
傍晚时分,龙岩市新罗区的“红古田·供销见福”便利店内人头攒动。居民在此不仅能购买日用品,还可办理快递收发、生活缴费等业务。“这里就像社区的客厅!”店员张庆霖介绍,这种集成了N项便民服务的“531N”模式,已在全市建成335个网点,成为城乡服务的新载体。
泉州市丰泽区社探索出“供销+资产”的创新路径。他们通过公开招租盘活3500平方米资产,东供大楼溢价16.8%,北供大楼溢价30.8%,月增收12万元;南安市将供销社旧址改造为“望湖厝”民宿,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万元;三明市通过“村社共建”建成21个“客货邮供”融合服务站……从商品供应到便民服务,从资产盘活到文旅融合,供销社正成为城乡融合的“黏合剂”。
近3年,福建省供销社共安排下达省级“保供促销工程”财政专项资金4500万元,支持基层社升级改造经营服务设施,建成乡镇惠农综合服务中心337个,2024年基层社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66.2%。这组数字背后,是“四张网络”协同发力结出的硕果。从武夷山麓到东海之滨,从农资配送点到数字直播间,从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到城乡综合服务体,供销合作社这个“老字号”正焕发新生机。
展望未来,福建省供销社将继续深化“四张网络”建设,推动服务网络向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让供销合作社真正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